潘建成: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仍有三大动力

                            
    0

    时间:2014-11-03  来源:未知


  •     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实实在在映衬着经济“新常态”的面孔。该如何审视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这些新常态的特征,未来该怎样消弭悲观者所认为的潜在风险的爆发,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在哪儿?
        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称NBD)专访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建成。
        增长变慢但发展更稳
        NBD:您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潘建成:对于新常态,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三期叠加期,而且这个时期不是短期。同时,要认识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变化,这也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发生转变。此外,中国自身内在的条件也已成熟,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就业情况还不错。过去之所以担心经济增长放缓,很大程度上是担心经济放缓影响就业。事实上,可以看到的是,尽管经济增速温和地往下走,但是对就业的影响并未像过去那样大。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慢一些。经济增长放缓并未影响就业,也是源于三个原因:一是尽管经济增长慢了,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很大,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过去增强了。二是产业结构在变化,服务业比重在上升,服务业的比重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增强。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在持续减少,所以就业的需求从总量上来看是在减弱。
        由此,就业的压力不大,中国经济增长从客观上可以放慢一些。并且,中国目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把精力放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上,放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上。
        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一个标志,未来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慢一点,但是发展会更平稳一点。
        这也是源于我国的增长动力从投资切换到消费,从粗放型增长切换到创新型增长,使得增长动力会更稳一些,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会明显缩小。经济质量将得到更好提升,表现为资源环境将得到更有效保护,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趋于完善等。
        以上这些表现就是新常态的精髓。
        结构调整已取得成效
        NBD:在您看来,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潘建成:就亮点而言,首先就是结构调整逐步取得成效。
        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持续地快于工业增长速度,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在延续。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继续快于投资对增长的贡献,表明消费驱动的动力在增强。经济增长的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在持续降低,表明我国重视对于资源的保护,整个增长的理念都在变化。
        这一点,在很多方面取得实际效果。这个效果一定程度上体现在目前能源行业的相对不景气,这也是一个问题。最近一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的能源行业,如煤炭等的不景气,是节能降耗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也是主动发生的结果,要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
        在目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就业保持相对充分的状态。房地产市场的下滑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影响,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的回落,正是一个调控目标的实现,这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也要求,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房地产市场也不能例外,不能因为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就违背市场的规律,要尊重市场变化对产业的影响。我认为适当地放宽限购政策,让限购回归到市场也是对的,因为限购本身就不是一个市场行为,并且放宽限购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房地产出现大的回落,这都是好的做法。能让目前的房地产形势保持稳定或温和地回落,供给需要适当地放缓,通过时间换空间,两三年之后,房地产市场会重新回到平稳正常增长的状态,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总体而言,整个经济在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方面,正在取得一系列的成效。虽然这个成效还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但是也正在发生成效,现在更需要的是耐心与决心。在整个三期叠加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的情况下,要有耐心,不能够急。但同时,改革和转型又需要有决心,不能够放松。
        压力之下仍有三大增长动力
        NBD: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压力?
       潘建成:首先,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资源消耗压力加大,使得将来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会更强,这点对我国的挑战是巨大的。此外,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过去的人工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减弱。这两方面要求我国要在创新与改革上加大力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需要特别警惕我国过去的长期粗放增长的惯性。因为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招商引资与大量的投资来推动增长,而在通过创新与制度的变革来推动增长方面,还没有过多的经验。如何彻底改变过去粗放发展的观念,这也是一个挑战。
        这一点也需要在改革上彻底突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政绩考核的改革,要改变过去在政绩考核中过多看重GDP的倾向,要增加对资源环境、民生、科技等方面考虑的权重。如果彻底地改变了考核机制,将一定程度上调整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动力,对我国彻底地实现转型也有一定作用。
        NBD:在当前经济增长存下行压力的态势下,您觉得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的增长点或者趋势?
       潘建成:我认为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大根本动力,这也是和过去不一样的动力。
       一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结构因素包括城乡结构、城市化、城镇化等的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而中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此外,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工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这些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用信息技术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够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协同推进。
        第二是制度的变革推动增长,主要还是靠改革。目前平稳的价格环境对我们相关领域价格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宽松条件。新一轮改革红利的释放,对经济增长将产生新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因为改革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不停地去推动,所以其释放的红利也会持续很长时间。
        第三就是技术的创新推动增长。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也是要求加大对于创新的力度。微观层面而言,三期叠加期这样一个倒逼的机制,企业主动进行创新的压力与动力也在增强。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同样的资本和人口劳动的投入,经过创新后,其效率会增强。
    潘建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