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调整供给结构,如何权衡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

                            
    0

    时间:2018-02-09  来源:新华网



  • 白重恩

    专家介绍:白重恩,男,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Mansfield Freeman Chair Professor)、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曾任教于波士顿学院、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发展、公共经济学、金融、公司治理以及中国经济。2015年0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任命白重恩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调整供给结构,如何权衡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

      讲到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我的体会是,尽管我们现在有些行业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在这个调整期间,就面临着这样一个权衡,我们有一些行业确实产能不足,另一部分是供给不足。在我们调整的过程中,是不是要进一步保证这些产能不足行业的需求,使得它们不受太大的损失,同时也希望新的供给能够成长起来?我讲一下我的体会。

      我们这样权衡的时候,一定特别关心挤出效应。我们观察到,现在有几个现象,我觉得都是跟挤出效应有关的。第一,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但是现在至少没有显性的失业问题。第二,实际工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要快。第三,从2009年底到现在实际利率在不断上升。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不是总需求不足,还说明我们对于这些产能过剩行业的扶持或者保护,造成了挤压的效应。当我们把过多的资源用来保证产能过剩的行业还能有一定需求,当我们用刺激性的投资来为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创造需求的时候,这样的投资会挤占资源,使得市场上有活力的部门获得资源的成本在上升,劳动力成本在上升,资本的成本也在上升。所以,我们要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就必须要重视这种问题的挤出效应。

      怎么来保障一个比较有效率的,也是比较平缓的过渡?

      一方面我们要特别关心这个挤出效应。在考虑财政刺激的时候,一定要适度,如果过度的话,挤出效应对新的供给形成会产生损害。另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新的供给产生成本降低。

      一个是简政放权,希望企业在这方面的负担能够降低。另外,盘活现有的资产,现在很多资产的利用效率非常低,如果让这些资产利用效率提升,就可以腾出资源支持新的供给形成,一个很大重要的因素,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资产市场的形成。二是对国有资产的流失有明确的界定,如果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担心未来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可能什么都不敢做,盘活资产也就无从实现。

      另外,降低劳动力的成本。现在劳动力成本增加非常快,工资增长的速度比GDP增长的速度要快,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增长的速度减慢,但也不仅仅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变化造成的,刚才说的挤出效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进行过多的刺激性投资,就会挤占很多劳动力的资源。过去建筑业扩张的非常快,建筑业的就业和工资都增加得很快,这就是挤出效应的一个体现。所以,要降低劳动力成本,一方面要减少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优先做的事,是降低社保的负担。

      我们的社保缴费率非常高,对于劳动力成本影响很大。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到了要考虑降低社保缴费率,如果能够降低社保缴费率,用国有资产的划拨和国有企业的分红支持社保,这样就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成本。在这个过程中,降低社保缴费率和降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同时把资产划拨到社保,在存量上做调整,不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

      再有,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对结构调整也有影响的。比如汇率估值过高,对可贸易部门非常不利,而我们的可贸易部门,又是在经济中效益比较高的部门,可以说过高的效率估值对结构优化是不利的。

      我们劳动力的结构在产生变化,农民工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减慢,大学毕业生变得越来越多,劳动力的需求也应该反映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我们很多经济刺激计划创造的是对农民工的劳动力需求,但对大学生的劳动力需求,并没有很大帮助。

      我们应该仔细研究一下怎么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对受过比较好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比如制造业的信息化,好像还面临很多障碍,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制造业的信息化,互联网+有没有+到制造业,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我们需要了解是什么样的障碍造成了制造业信息化速度不尽人意,针对这些障碍,找出解决之道。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能够相吻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