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莎:紧紧依靠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0

    时间:2018-03-16  来源:中国网


  • 郭克莎,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可特邀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演讲会议等活动
    郭克莎


    • 专家介绍:郭克莎,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民生智库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55年7月生,广东澄海人,研究员。 1992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大学毕业后长期在流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兼中国商经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参与1999、2000、2001、2002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
       

      紧紧依靠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深刻指出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了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紧紧依靠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是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依靠创新培育新动能

        什么是发展新动能?发展新动能是与传统动能相比较而言的。传统动能主要指以传统技术、产业、模式为基础,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为条件的一般发展动能;新动能主要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发展动能。

        准确理解发展新动能必须把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与内在要求结合起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多领域、跨学科展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呈现技术更迭快、产业融合化、业态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不仅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还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是新时代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因素、途径可能有很多,但根本因素和根本途径是创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形成巨大规模。2017年我国GDP总量超过1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是日本的2.5倍;201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左右,处于中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演进的阶段,工业化过程总体上也进入了后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比较优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动发展难以为继,越来越依靠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进入中上收入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条件。这个阶段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增速将明显下降,经济增长日益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取决于科技进步及其带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将越来越成为核心要素并起着关键作用。只有紧紧依靠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才能为新阶段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又提出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创新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从我国现阶段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来说,需要推进涵盖各个方面的全面创新,全方位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坚持两大创新协调推进,实现双轮驱动发展。

        二、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正面临增长动能的深刻转变,当前改革创新成为各国化解挑战、谋求发展的方向,要继续谋求创新增长,挖掘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世界经济彻底摆脱“新平庸”的风险,只能向创新要动力。这些论述,阐明了创新培育新动能对各国经济复苏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我国创新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创新发展快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15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1.5(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8.4%,增速创十年来新高。2016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81.2,又比上年增长5.7%;其中,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比上年增长4.9%、4.8%、7.2%和5.2%。2017年6月,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指出,中国位列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2位,较前一年上升3位,是唯一进入25强的中等收入国家。这表明,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但也要看到,我国创新不足仍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尤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明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投入的比重仍然较低。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大幅增长,全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已上升到2.1%,但与欧洲先进国家的3%—3.5%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企业层面的研发投入不足,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9%,而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一般都在2%以上。二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70%,我国虽然发明专利数、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量等快速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三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一般为70%以上,而我国目前不到60%。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品牌的比重只有10%左右。四是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创新型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为30%以下,而我国达到40%以上,核心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60%。例如,我国汽车产量2017年达到2901.5万辆,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仍基本依赖进口。

        有关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的创新投入与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相比优势不明显;我国的创新产出优于印度、巴西、南非和俄罗斯,与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相比差距较小,但存在质量不高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我国创新发展不平衡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在航天、高铁、互联网等创新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而在办公和生活中常用的一些产品,如打印机、圆珠笔、电饭煲、马桶盖等却自主创新不足。很多产品的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但因创新不足质量不高,多数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不仅价格低廉、利润微薄,而且使得行业和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蕴含着难得机遇。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过度依靠刺激政策积累了许多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蕴含着许多新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条件下,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各国都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突破方面找出路,围绕创新而展开的竞争成为新焦点和新趋势。这使我国的创新发展面临两个完全不同的前景:搞得好就能抓住赶超跨越的历史机遇,搞不好就会出现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依靠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努力实现第一个前景。

        三、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依靠创新培育新动能,是提高发展质量的迫切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更充分地挖掘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更广泛地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性,更多地培养造就青年创新人才,切实使创新成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创新体系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局面还没有形成,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还没能有效发挥。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的功能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为纽带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在推动“双创”中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促进科技人员参与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打造融合线上线下的专业化众创平台,扩大创新的空间,增进创新的成效。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落实,加快破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完善支持成果转化的配套政策,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产出利用和创新效益释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十九大报告对创新文化的强调,有利于全社会深化对创新问题的认识,把创新理念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对创新文化的有关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的社会创新氛围仍不浓厚。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弘扬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继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推进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有效实施。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既要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引导和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更要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提升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地位,增强全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使知识产权制度起到对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发挥对创新文化的重要促进作用。

        培养造就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根本依托,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科技人才的数量快速增长,质量大幅提升,对创新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我国人才结构不平衡、顶尖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必须继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要完善适应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安排,为培养科技战略型、领军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竞争、开放的良好环境,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加快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使科技人员摆脱项目经费管理等“繁文缛节”的束缚,为科技人才和团队的创新发展打造更加优良高效的制度环境。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