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0

    时间:2019-03-15  来源:新华网


  •   “一带一路”建设自提出以来,所获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日益艰巨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因、“一带一路”四个方面的主要挑战以及如何应对“一带一路”的挑战等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分析,以便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是倡导者,需要别的国家共同参与。从地域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西安出发,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进入中亚,到达莫斯科以及荷兰的鹿特丹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东南沿海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到西亚以及欧洲。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到2012年,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往东边走,和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展开合作。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后,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就是向西边去搞建设。
     
      2016年,除中国之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达1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6%,对外贸易总额达7.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1%,而总人口有32亿,占全球的43%,说明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经济落后。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容易,在这些国家搞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比较多。但是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一带一路”建设蓝图不断充实、范围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果超过预期。
     
      一是“一带一路”建设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截至2018年5月,中国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文件。亚投行的成员数由成立之初的57个增加到86个,参与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到26个,贷款总额超过45亿。截至同时,丝路基金已经签约19个项目,承诺投资70亿美元,支持项目涉及总金额800亿。亚投行、丝路基金基本都是参与投资,也就是“共建”。
     
      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平台目前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开始正常运营。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明显加强了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已接近一万亿美元,一年后达到了7.4万亿人民币。此外,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中,一些重点国家,如越南、印度,是中国周边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些国家人口多、人口结构年轻,和西方的关系好,其发展势头目前也很强劲。
     
      四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推动各种次区域的经济合作项目,如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中欧班列等。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
     
      “一带一路”建设有三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
     
      (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或经验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的瓜达尔港是典型案例。
     
      1.蒙内铁路
     
      蒙内铁路是连接肯尼亚的两大城市,首都内罗毕和最大海港蒙巴萨的一条铁路。其两端选址是很合理的,有助于加强这两大城市之间的人员、商品的往来。在设计铁路时,我们的考虑是非常周全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将这条铁路设计成兼顾客运和货运两种功能的铁路,不仅助推肯尼亚的经济发展,也兼顾了该铁路客运和货运的经济效益。
     
      二是我们吸取了非洲国家电能短缺的教训,在修建这条电气化铁路的同时,使其能够兼顾使用内燃机车。
     
      三是我们在修建这条铁路的过程中,在那些野生动物穿越的区域全部使用高架桥设计,既避免了野生动物被撞的问题,也回应了其他国家的质疑,还得到了肯尼亚政府的高度认可。
     
      2.瓜达尔港
     
      2016年11月,瓜达尔港正式通航。对中国来讲,瓜达尔港的建设是有一定的战略意义的。从长期角度来看,在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洋地区,中国有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支点。一些国内学者强调的瓜达尔港的经济意义,尤其是在确保能源安全方面,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其短期内并不是非常可行。
     
      (二)新亚欧大陆桥的建设
     
      新亚欧大陆桥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中欧班列,即丝绸之路上的定期货运列车。中欧班列的开启受到了沿线各国的欢迎和支持,截至2018年6月,累计开行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共4个国家、42个城市。
     
      中欧班列的优势和弱点都很明显。其优势主要是速度快,只需15至20天就可以到达欧洲。对于保质期短或需要时效性的商品来说,中欧班列是很好的选择,其冷链系统做得相当好。同时,中欧班列的弱点也比较明显,即成本高,约为海运的三倍左右。总的来讲,中欧班列可以与海运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关系,即海运运大宗商品,中欧班列运电子产品、农产品、水产品等,大大密切了中国城市和欧亚大陆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三)产业园的建设
     
      产业园的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里最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国外建设中国企业成规模的产业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国内经济开发区的经验。产业园建设受到当地政府欢迎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二是更有利于当地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有效管理,避免冲突。对于中国企业来讲,产业园的模式同样受欢迎,因为沿线国家的法治制度还不成熟,中国企业“走出去”单打独斗,不了解当地情况,面临的风险会更多。产业园的模式既使中国企业彼此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内部合作,也使中国企业在与当地政府打交道时更有底气,能争取到更多优惠政策。
     
      泰中罗勇工业园是产业园建设的一个成功案例,由中国的华立集团与泰国的安美德集团共同投资,是面向中国企业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主要吸引汽车、机械、家电等制造业企业入园设厂,已吸引百余家中国企业入驻,带动中国企业累计在泰投资超过29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该工业园能取得较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泰国的整体优势,如泰国的地理位置、对华人比较友好、税收较低等;二是泰国的政策优势,如制造业无外资比例的限制、外资购地享有所有权、企业所得税最高减免13年等;三是土地价格低,且是永久的土地所有权;四是劳动力的价格便宜。当然,在泰国投资产业园也有一些劣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流成本高,二是没有中国这样完整的供应链,三是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如泰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而这正是一般企业没有能力去应对的。
     
      三、“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因
     
      “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因,或者说是背景,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精神基础;二是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即“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互补;三是国际政治背景。
     
      (一)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精神基础
     
      首先是经济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宏伟愿景,我们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才可以实现它。自从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我们初步具备了搞“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即资金、体量等。例如外汇储备,我们的外汇储备最高峰时超过4万亿。过去,我们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在国外能买到三类东西:一是高科技的知识产权,如通过购买公司的形式获得知识产权;二是基础设施,如土地、电网等;三是外国国债,其中美国国债比较有保证,风险较低。目前,前两类已经不太好买了,那接下来怎么办呢?“一带一路”建设正是顺应国家的战略要求,成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外汇储备的一个途径,长期角度上增长了中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其次是技术基础。“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地方都是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高风险地区,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撑来进行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绝对不是说搞就能搞的。例如北斗定位、中交建研发的卫星终端等,有了这些核心技术的支撑,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就会更加顺利。
     
      最后是精神基础。中国人敢于吃苦耐劳、面对挑战,中国企业也更喜欢用中国人。很多工程、项目确实只有中国人才能去做、去完成。
     
      (二)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强烈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但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优势互补,即中国的过剩产能可能就是别的国家的优质产能。同时,沿线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恰好中国这方面的实力发展起来了,能够提供一部分的资金和技术。沿线国家大多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发展援助标准,即西方国家所谓的发展援助都是有附加条件的,要先搞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每个国家都不希望在被强迫的方式之下进行改革,所以沿线国家在这方面与中国一拍即合,即中国一直主张不干涉内政。
     
      “一带一路”建设还有一个背景是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以及金砖国家等平台面临一些问题,而在世贸组织方面,中国则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挑战。中国与东盟打造自贸区,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目前来看,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已经很成熟了,想要继续推进的难度较大。另一个平台是金砖国家,包括中国、南非、巴西、俄罗斯等国。总的来讲,现在的金砖国家互补性不强。
     
      (三)国际政治背景
     
      国际政治背景主要指的是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的过渡期大概是2009年到2017年。2010年以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冲击。美国开始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
     
      与此同时,中国的外交战略也产生了变化。中国开始采取更加自信的政策,希望提出一些新的规则、建立新的机制,做全球治理的引领者。我们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由于现有国际社会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中国方面提出新的主张也没有办法付诸实施,我们就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并建立了亚投行的平台,目前亚投行的参与国越来越多。
     
      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供给侧改革如何平衡和相互促进;二是中国在国外进行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所依仗的知识和技术是否足够;三是中国如何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后可能存在的竞争;四是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存在的收回成本困难以及“滚雪球”效应。
     
      (一)“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供给侧改革如何平衡和相互促进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要去产能,即把钢铁等低端产能给去掉。但“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主要就是这些产能。相当于“一带一路”建设又给这些产能提供了发展空间。针对这种矛盾,我们既要坚持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又要将之与“一带一路”建设平衡地相互促进地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给这些产能提供一定的缓冲地带,可以因地制宜地慢慢地改变我们的出口结构。
     
      (二)中国在国外进行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所依仗的知识和技术是否足够
     
      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痛点。我们懂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政策的人才非常稀少,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形势普遍非常复杂,条件比国内恶劣,又经常有疫情、精神健康、交通、反恐、当地部落文化等情况出现。现在我们的企业出去以后面临着很多由此产生的问题,跟当地的工人、政府打交道时,因不懂当地的法律、政治生态而吃了不少亏。我们现在也在努力给这些企业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但是人才、知识技术的缺乏仍然存在。
     
      (三)中国如何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后可能存在的竞争
     
      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目前,我们搞“一带一路”建设采取的是开放包容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把经济合作和政治关系区分开来。但从长远来看,一些国家发展起来以后,可能就会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竞争者。这是一个需要提前做好战略考量的问题,即在开放包容的同时是否要有所区别。
     
      (四)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可能存在的收回成本困难以及“滚雪球”效应
     
      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侧重的还是经济,在经济领域中侧重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建设是很难收回成本的,而且还会产生“滚雪球”效应。一般来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收周期特别长,风险非常大,只有政府能做,而且还有“滚雪球”效应,即如果中间出了问题,到底要不要再接着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比较落后,有些国家的政府不给担保,这些情况都是比较危险的。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训,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之中时刻谨记:基础设施一定要慎重,要尊重市场规律,要坚持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
     
      应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七点:
     
      一是要战略上积极,战术上慎重,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研究。我们要帮助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就必须在哪些项目经济效益可行、哪些项目对中国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的问题上做好充分的研究工作。
     
      二是要依据商业和市场化的原则去运作,不能仅仅考虑政治收益。
     
      三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承担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倡议时,中央就已经高度认识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和沿线国家必须既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也要充分获得政府、企业、民间的一致支持。
     
      四是要真正重视对周边国家的研究,加大对国际问题研究的投入。中国的研究者缺乏足够的资源从事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又只重视大国、强国,对弱国、小国了解不多。其实很多时候给我们造成直接麻烦的正是这些周边的弱国、小国,也就是说我们要确保拥有足够的知识和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五是要升级国内的经济结构,输出高技术产品,依靠知识产权获益。我们要促进而不是阻碍国内的经济改革,即平衡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发展最终是要依靠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开始我们可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慢慢地我们要转向输出高技术产品,让人家真正喜欢上中国制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知识产权获益,也就是让中国最终成为知识的提供者,掌握核心竞争力。
     
      六是要重视经济合作之外的其他领域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老百姓,大都不关心你帮他们修了多少条高铁,而是建了多少学校、医院等能切实帮到他的设施。
     
      七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多的必须依靠当地的企业、当地的华人,以顺利规避建设中的种种风险。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成果包含预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强的领导能力和巨大的动员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希望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美好愿景。我们的期望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以及通过推行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则实现共同发展。但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条件成熟的先做,条件不成熟的等成熟了再做,尽可能规避风险,真正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倡议。中国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改革和进步,“一带一路”着眼于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以便发出中国的声音。只要我们自己通过改革释放社会进步的活力,中国的崛起就是不可阻挡的。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