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万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德育发展历程

                            
    0

    时间:2019-09-16  来源:新华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德育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可以从三个阶段来把握。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德育探索


      这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7年,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对德育工作的探索情况。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清除旧社会对学校的影响,开始建立全新的德育体系。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具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纲领,把“为工农服务”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教育思想,并提出了“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规范。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为了落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尽快建立新的教育体制,教育部于12月23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在师生中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等等。这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德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0年6月27日,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并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面对美军对中国东北近邻的入侵和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鲜的重大战略决策。10月8日,毛泽东同志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随后,举国上下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广大人民群众表现了无限的爱国积极性,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各个部队先后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著名作家魏巍在采访了顽强战斗在朝鲜冰天雪地里的志愿军战士后,撰写了战地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歌颂了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后来,这篇报告文学被纳入了小学的语文教材,黄继光等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哺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学校共青团组织肩负起对团员和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的谈话《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提到,“党和团的领导机关,都要学会领导团的工作,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在谈话中,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青年应做到“三好”,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自此以后,高等学校便把学生“创三好”活动作为学生的中心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949年10月13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并公布了《中国少年儿童队章程(草案)》。《决议》指出,中国少年儿童队的任务是在学习和各种集体活动中,团结和教育少年儿童,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全体魄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新中国的优秀儿女。此后,“五爱”教育在中小学普遍展开,这是德育的主要内容。1953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运动和热火朝天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如土地改革运动、三大改造、“三反五反”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扫除文盲活动等。大中小学生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加活动,在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锻炼成长。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注意纠正忽视政治的倾向,反复强调各级党委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同时也明确了德育的任务和目的。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还教导同学们说:“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这个演讲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对留苏学子的殷切期盼,更是对广大青年的教诲,不断激励着青年人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忘我奋斗。当时留苏的学生当中就有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李岚清等同志。


      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青少年要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当时,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响应号召,下乡参加麦收劳动、秋收劳动,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等,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自觉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培养青少年遵守纪律、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作风,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大革命运动”,全国掀起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高潮。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1972年育成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重大贡献。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时代楷模为青少年学生树立了光辉榜样,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当时,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雷锋的教育活动。“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人人向雷锋学习”,“学雷锋,见行动,工作学习打先锋”等成为广大青少年响亮的行动口号。助人为乐、为集体做好事,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逐步成为每个人的实际行动。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先进模范人物。比如,1956年,王进喜率队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以“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焦裕禄同志任兰考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虽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鞠躬尽瘁,铸就了“焦裕禄精神”。他们都是大时代的楷模。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亚与舒拉》等。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此后,“学工、学农、学军”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军营,增进了与工农兵的感情,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增进了自立自强精神,提高了劳动技能。


      1968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6年、1967年、1968年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1600多万人前往农村或边疆农场,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上山下乡”运动使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增进了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了解,得到了艰苦生活的锤炼,许多人后来经过党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等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比如说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了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的初心。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大学问”蕴含了“梁家河精神”——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


      1970年6月,中央决定废除考试制度,高校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作出恢复高考的决策。高校从高中毕业生中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直接招考学生,关闭了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面向莘莘学子敞开。学校教育逐步恢复了教学秩序,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逐步得到贯彻落实,学校德育也得以与智育、体育、美育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德育创新


      这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2011年,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前这一时期对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为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巨大努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5月26日,邓小平同志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人民日报》于1982年5月4日发表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将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延伸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这不仅是学校和共青团的责任,而且要靠所有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1985年,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四有新人”由此发展而来,成为当时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个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另一个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1982年,北京高等院校率先发起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高校德育讲义《人生观教育讲义》、第一部专著《人生哲学》,并开设了人生哲理课程,出版了专门教材。这些对鼓励一代青年思考人生的意义,明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踊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意义。


      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一位69岁的老人魏志德在公共厕所疏通粪便时,被粪池沼气熏倒,落入粪池。正在附近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内,奋力抢救魏大爷,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粪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中央军委追授他“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1983年5月1日,华山千尺幢上发生严重险情,一位游客被游人挤离台阶,引起连锁反应,致10余名游客掉下山崖。正在这里游山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王强、李博等11人自发组织起来,奋力抢救受伤游客,并将几名重伤员抬到安全地带紧急救护,急送医院,使其脱离危险。1983年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华山抢险英雄集体表彰大会”,授予11名抢险学员“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这些青年的英勇行为和高尚品格,对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当时的国家教委于80年代中期统一规划大中小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在小学设置思想品德课,在中学设置思想政治课,在大学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认真改革,使之更切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特点,更有利于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这一时期,思政课的改革对德育的发展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12月26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全国率先成立德育研究中心。此后,各省市相继成立德育研究机构,德育工作进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阶段。德育研究中心坚持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走科研工作者与行政领导、一线教师相结合的道路,创建了德育课题、德育著述、德育杂志、德育网站、德育基地、德育年会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


      那么,德育研究中心有哪些研究贡献呢?“八五”时期,德育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在调查报告中提出“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建议,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岚清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文件所采纳。这个文件就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我带领我的学术团队继续推进“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研究工作。“九五”“十五”时期,完成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提出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并带领百个实验区、千所实验校、万名实验教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十一五”时期,我们把“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概括为“和谐德育”,出版了《和谐德育论》。“十二五”时期,在国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建言,把“立德树人”写入《纲要》,被采纳。“十三五”时期,我虽然已退休,但仍在带领学术团队进行“立德树人”的研究。我们对德育课题的研究从未间断。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当然,也纳入德育工作全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系列文件对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发展


      这一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德育工作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及儿童节、青年节、教师节等不同时间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他还强调中国梦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应该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从中国梦讲起。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中国梦就是民族梦、复兴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唯有实干,方能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他还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这就是“立德树人”的起点,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在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发表讲话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他对孩子们说,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第一个“一百年”时,今天十岁的孩子十六七岁;到第二个“一百年”时,现在的孩子四五十岁,正逢其时。“两个一百年”要靠你们接力奋斗。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他说:“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我看,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这既是对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勉励。由此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他强调,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一个优秀的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他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表示肯定,他说,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2018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这个助手和后备军。关键是要抓住3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这是对共青团工作,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


      2018年8月21日到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就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重要思想,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这“九个坚持”也是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其次,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再次,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他还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阐释。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