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英:工业遗产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生动写照

                            
    0

    时间:2019-11-18  来源:新华网


  •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的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70年的艰辛历程,我们不能忘记前辈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他们是共和国的奠基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遗产也是新中国发展的生动写照与历史见证。


      一、什么是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对于不少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因为工业遗产的出现是比较晚的。相应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兴起则更晚。上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学者才开始研究工业遗产。我国学界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才开始有所研究,并有了一定的初步认知。


      综合目前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中国的工业遗产:一是工业遗产属于文化遗产的一种,是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二是工业遗存包括工厂进行生产的场所以及为生产服务的运输、能源等场所;三是工业遗产还包括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教育场所,以及工业发展中产生的新技术和相关资料,工业发展中特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现象等,如安全标语;四是世界工业遗产的出现始自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国则始自鸦片战争后;五是作为工业遗产的研究方法,工业考古以最适合增进理解工业历史和现状的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


      上述五个方面基本概括了工业遗产的概念,涵盖了工业遗产最核心的部分,即工业遗产首先是工业的物质遗存。如果没有这些物质遗存,工业遗产就不能称为文化遗产,就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对其保护更是无从谈起。但是,仅仅有物质遗存是不够,工业遗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才能成为工业遗产。因此,工业遗产不仅包括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也包括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如技术资料、图纸等。可移动的工业遗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曾经推动工业发展、新技术发展的特有的精神内涵。这种特有的精神内涵支持了工业经济这种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的经济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前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工业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是与工业特有的精神内涵相关的。可以说,工业遗产是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更是新中国70年奋斗的见证。


      二、工业遗产的出现是新中国70年经济技术进步的生动见证


      70年来,中国的经济、技术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实现工业化、改变中国的积贫积弱情况是自林则徐就开始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


      魏源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唤,影响了数代中国人。其实,在魏源的视野里,所谓“长技”就是军事近代化,即“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然而,近代军事技术是近代机器工业发展的产物。所以说,魏源实际上提出来的是中国的工业化问题。


      洋务派几番求索,终于搞清楚了西方工业化的本质——“制器之器”,即用机器生产机器。机器生产是区别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最本质区别,也是工业化最本质的特征。此后,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而浴血奋斗。从郑观应的商战呐喊到张謇的“捐弃所侍,舍身喂虎”的慷慨悲歌,再到范旭东“革命性创业”的怒吼和刘鸿生50年奋斗的“工业化”梦想,中国工业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曲折前进。


      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并没有多大改变。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并没有实现工业化。然而,新中国经过仅仅70年的发展,到2018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开始超过美国,到2018年为30.5万亿元,约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24%。从工业门类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唯一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的所有工业门类,包括41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我国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齐全、质高且不断创新的阶段。


      我们还可以通过农业税的废除看到我们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2006年1月1日,中国彻底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这意味着,农业收入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已经不占重要地位,中国已经彻底甩掉了落后农业国的帽子,不但由此开始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而且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业化的辉煌成就。


      正是通过70年来工业的快速进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实际上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后期,开始向后工业时代迈进。随着工业化后期的到来,落后的技术、产能过剩的行业和企业势必被淘汰,工业遗产由此出现。工业遗产的出现一方面显示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技术的大踏步前进以及新技术淘汰落后技术的质的飞跃。


      我们国家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取得工业化的辉煌成就,显然与制度的优越性有关。大量实例印证了,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带来了飞速的发展。


      (一)火柴工业发展


      火柴发明于十九世纪早期,鸦片战争后不久传入中国,被称为自来火或洋火。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开始仿制火柴,有了中国人自己的火柴制造厂,开始改变火柴纯粹依赖进口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旧中国的火柴业发展到高峰,开始出现市场竞争。然而,那时国产的黄磷火柴只有数量,没有质量,既危害使用者和生产工人的健康,还有随时爆炸的危险。安全性高的红磷火柴早已在欧洲问世,但西方人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中国的研发能力又极其有限,所以中国的火柴工厂就只能继续大量生产落后的黄磷火柴。民国后期,虽然技术人员已经研制出安全火柴的制造工艺,但由于中国工业资金的匮乏和人民的贫穷落后,新的制造法被束之高阁,火柴厂依然大量生产黄磷火柴。


      中国火柴工业的真正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火柴产量大幅提升,而且生产的全部是安全火柴。新中国的火柴制造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到顶峰,其后随着打火机、电子点火器和微波炉的出现,特别是打火机产业的快速崛起,开始走下坡路。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国,年产量占全球销售总量的65%左右,而且质优价廉。随着打火机制造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火柴制造业成为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和落后技术,火柴厂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火柴厂成为工业遗产。


      上世纪90年代,与整个火柴业的命运一样,始建于1905年的北京火柴厂在经过搬迁后基本停止生产,只保留了10名工人,每年只开工一两个星期,为宾馆、饭店等单位生产广告宣传性的火柴。原厂址已被拆除殆尽、无迹可寻,但其产品被保存下来成为可移动的工业遗产。火柴业的衰亡虽然是一曲凄婉悲歌,却昭示了引火业的进步,显示了新中国工业永不停顿的前进脚步。


      (二)火车机车制造业


      火车的机车就是俗话说的火车头。其制造最能见证工业化发展,因为西方的工业革命就是从蒸汽机开始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蒸汽机的诞生宣告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昭告了工业化大幕的开启。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研制蒸汽机车成功,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火车时代。


      中国制造蒸汽机车始于洋务运动时期。1880年,为了解决中国第一条实用货运铁路——唐胥铁路的运输问题,英国工程师金达用废锅炉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并将其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又称“龙号机车”,极大解决了开平煤矿的产品外运问题。其后,中国加快了修建铁路的脚步,唐胥铁路先后延伸至塘沽和天津,形成中国第一个铁路网,中国的铁路建设由此起步。但是,旧中国始终不能独立制造机车头。那时,中国的铁路上跑的是各国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机车,被人们讥讽为“万国机车博览会”。


      中国自主制造铁路运输的核心部件——火车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1952年,四方机车车辆厂仿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解放型机车。解放型机车的问世,开启了中国铁路运输的新篇章。此后,中国机车制造厂又先后制造了建设型、人民型、上游型、红旗型等各种型号、多种用途的机车,极大推进了我国机车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机车制造步伐的迈进,中国不但能仿制机车,到1959年,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仅仅用了十年就能独立设计、制造机车了。和平型蒸汽机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机车制造业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为后来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乃至动车的研制和问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平型蒸汽机车从1959年制造到1988年停产,共制造了将近五千台,是这一时期中国货运的主型蒸汽机车,为中国的铁路运输作出了杰出贡献。


      随着中国工业技术的进步,蒸汽机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铁路运输需要,同时也不利于大气环保,于是被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所代替。近年来,动车和谐号和速度更快的复兴号机车的出现,使中国的铁路运输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截至2018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13.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由此,退出历史舞台的蒸汽机车因其工业化典型代表的身份,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成为各地工业遗产的重要展品之一。


      此外,诸如电话取代电报、手机取代座机、电脑排版取代铅字排版、数控机床取代传统机床等,都是新技术取代落后技术,从而带来了工业遗产的典型案例。


      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看出,工业遗产虽然是工业化发展退出历史舞台的过往痕迹,但其本身就是新中国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新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工业化,走完了西方人用了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之路,实现几代人、一百余年的梦想,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三、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鲜活写照


      工业遗产出现后,无论西方还是我们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认识、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的过程。最初,人们普遍认为工业遗产毫无文化价值,甚至连利用价值都没有。这些傻大黑粗的笨机器、呆头呆脑的灰房子有什么文化遗产价值,能和精美的古代文化遗产相比?一开始,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


      因为人们看惯了精美的古代建筑,所以当工业化浪潮过去后,工业遗产被人们当作占地、占资源的赘物对待。那时的人们致力于拆厂房、拆建筑、拆机器等,大量工业遗产被无情拆除。工业遗产有不可复制性,拆一个就少一个,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它们已经消失在人类历史的烟云中了。


      二十世纪中期,各种环保思想兴起,各种环保组织出现。在环保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改变观念,认为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一段辉煌历史的见证,不但是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成品,在后工业社会并非不能继续发挥作用。为此,人们改变态度,开始研究工业遗产的利用问题。很多从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者认为,大片拆除工厂会产生很多建筑垃圾,填埋这些垃圾不但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要消耗很多人力物力;有的工业遗产在拆除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不良影响,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消除。因此,让工业遗产继续发挥作用,既可以避免上述弊端,还能为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新路。


      工业发达的德国,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大力拆除旧工厂和机器设备后,开始意识到工业遗产的重要文化价值并开始了对利用工业遗产的研究。他们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建立工业博物馆以及改建工业遗存为公园、购物商业区、公共游憩空间等模式,全面开始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德国鲁尔工业区也因此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们探索了多种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这些成功的模式,一方面保护了工业遗产这一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与先人的辛勤成果,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社会进步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


      (一)城市森林公园,特别是城市森林工业公园的出现显示了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管理的进步


      城市森林公园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大量涌现的新生事物。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们国家至今已有各种城市公园15000多座。城市森林公园一般都位于城市中间,有的甚至就在城市道路旁,园中一般都遍植花木,形成空气清新的幽静的小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娱乐的场地。


      实际上,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最初理想中的城市是工业生产基地,是遍布工厂和烟筒的繁荣。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把工业都挤在城市中,不利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特别是工业生产带来的“三废”排放,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甚至危害健康。于是,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兴起。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现了深刻反思“城市病”、建设花园城市的市政建设流派。民国时期,中国虽然有学者有过类似的学术阐发,但并不受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和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工业化,要把自身做强做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任务提上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深刻阐释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与城镇建设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建设绿色城镇的理念,为工业遗产的利用指明了方向。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我们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上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比如,近年建设的北京市朝阳区的将府公园,就是遵循绿色城镇的理念而开发建设的城市工业森林公园,位于北京朝阳区将台地区,已经建成141公顷并对外开放。建设方利用公园内的湿地亮马河,建成了一个亲水、绿色的城市森林公园。2017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园区植树,给建设绿色城市和森林公园做出表率。


      目前,将府公园作为对外开放不久、尚在建设中的城市森林公园,知名度已经越来越高。这不仅仅是因为公园林木茂密,空气清新,便于锻炼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它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森林公园,也不同于仅仅展示古代文化的公园,它是一个展示现代工业遗产的城市森林公园。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巧妙利用了位于亮马河南岸的一条已经废弃的京包铁路支线,建成了以森林铁路为主题的城市森林公园。铁路原本属于北京市铁路局,是北京纺织仓库的运输线,仓库就位于铁路东面的尽头。在北京纺织业最辉煌的年代,所有北京纺织业需要的原材料和产品都经过这条铁路运进来、运出去。仓库经历了新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和辉煌,是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将府公园的建成表明,工业遗产不仅是展示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新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还是建设绿色城镇、建设城市绿肺的重要生力军,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北京贡献着力量。同时,城市工业森林公园的出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理念变化、人民群众受益的重要见证。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为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北京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淘汰落后产能、搬迁工业企业的工作,至9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城市内部的工业企业特别是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搬迁过后,大量闲置的工业用地、工业用房产生了。对此,政府、民间齐思广义,开辟了多条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途径。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建设工业遗产公园。这些工业遗产公园都秉持建设绿色城市的理念,在保留工业遗存的同时,在环境保护上下功夫。


      (二)工业旅游的红红火火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开展工业旅游是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需要更高的生活质量,让紧张工作后的神经放松,见识大千世界。于是,旅游业蓬勃兴起。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2018年,我国国内游的人数已经高达55.3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7万亿元。工业旅游的出现恰好丰富了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日趋紧张的时候拓展了人们出游的目的地,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补充。


      通过工业旅游,人们可以最直观、近距离地感受工业生产的品质和特性,加深对工业文明的理解。比如,在云南建水,当地利用尚存的小铁路路基做了多种修复,开展铁路游,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行驶速度缓慢的复古火车,连站名都是原先的老站名,人们可以在缓慢的行驶中饱览沿途风光,体验别样的感觉。同时,这种铁路游还和古代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小火车中途停车的地点都经过了精心选择,均为当地著名的古迹。这就丰富了游客的旅途见闻,使旅游更加充实多彩。


      唐山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有着悠久的煤铁开采历史,地下存在大片的采空区。唐山市政府将其中的塌陷区改造成风光秀美的旅游公园,有效利用了工业遗存,不但扩大了市区范围,还为市民提供了休憩、休闲、旅游的新场所。


      工业旅游不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简单事情,其背后表现的是中国国力的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新中国70年发展的伟大成果。


      (三)工业博物馆的大量兴建,满足了人们拓展知识、开拓眼界的需求,也体现了社会各方面对人民群众需求的积极回应,是财政收入增长的侧面反映


      目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模式之一就是建立工业博物馆,既把工业遗产保护起来,也可以向公众传播工业文明和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渴望通过各种形式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工业遗产博物馆无疑是满足人民群众了解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工业遗迹性博物馆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不少工业遗产也因此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其中,最典型的是建于沈阳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馆内收藏工业藏品3万余件,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跨越了4000余年,其中主要展品是近代机器工业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沈阳城市建设转型,位于铁西区的众多工厂被搬迁乃至下马。进入二十一世纪,沈阳市政府调整工作思路,决定保留尚未拆迁的铸造厂,在铸造厂一车间原址建设中国铸造博物馆。博物馆保留了铸造厂原有的车间和设施,进入其间,扑面而来的是真切的“大工业”气息,使人如亲临其境,直接感受现代工业,体验产业工人的劳动环境。


      2011年,沈阳市各级政府又在原铸造博物馆的基础上将其扩建为中国工业博物馆,并于2013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全馆包括冶金馆、重装馆、汽车馆、机电馆、车模馆、铁西馆等展馆,为中国目前建筑规模最大的工业博物馆。各展馆都展示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相应主题的众多展品,如机床馆展出了众多的车床、铣床、钻床、镗床、磨床以及组合机床等,可以让观展者认识各种机床,了解作为“工业之母”的机床。这些机床显示了中国机床制造发展的艰辛与辉煌。新中国从不能独立制造机床,发展到自主制造各种类型、各种型号的机床,再到当今制造精密数控机床,成为世界机床制造第一大国。中国人扬眉吐气,甩掉了机床工业落后的帽子。


      正阳门东火车站是北京最早的火车站,建于清末,承载了太多近代交通运输业乃至近代政治的历史记忆,是中国铁路运输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解放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正阳门东火车站已经严重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于是,北京市政府启动了新火车站的建设。1959年,新北京车站建成后,正阳门东车站逐渐失去作用,2008年被改建为北京铁路博物馆,专门展示近代以来北京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程。这座博物馆的出现,正是北京城市发展、基建能力不断增强、铁道运输业不断进步的见证。


      博物馆展览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长处之一,就是可以系统述说工业发展的来龙去脉,通过实物展示更深层次的工业精神,表达工业遗产的文化遗产内涵。博物馆式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除了说明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我国财政实力的雄厚和国力的上升。我们都知道,博物馆是公益事业,基本靠政府投资运行。比如,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就是由省、市、区政府三级投资联建的完全公益的事业。这种完全公益的博物馆的大量涌现,说明我国公共财政的投向已更多地转向缔造人民群众的福祉,进而说明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自然能支撑完全公益的博物馆事业的快速、靓丽的发展。


      (四)活的工业遗产的存在,彰显了社会管理观念的转变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


      在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各地都保留了一些行驶速度很慢的绿皮列车。这些列车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和财力改造这些比较落后的铁路运输,而是因为这些地方还存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而这些相对贫困的地区的群众又十分需要铁路这种交通运输模式来实现与外界的沟通。因此,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为了给这些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便利,铁路部门就保留了一些比较落后的铁路运输。


      在京广线湖南境内的最南边,有一辆由郴州开往宜章县白石渡的绿皮火车。这辆只有两节车厢的绿皮火车,沿途只有4个站点,可每天都是爆满的。这些乘客当中除了当地的铁路职工外,主要是卖菜和水果的农民。车站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为当地百姓,尤其是菜农的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免费乘坐服务,造福了上亿的农民。菜农一年节省下来的交通费就有2000-3000元。因此,这趟列车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菜农专列。每天车还没到站,站台上早已站满了挑着农产品等待上车的农民。列车开动后,车厢里很热闹,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箩筐被整齐地放在货架厢上。到站了,菜农们挑着蔬果排队下车。对于当地大部分的村民而言,这列火车承载着的就是他们生活的欢乐和希望。


      成昆铁路每天两趟的5633/5634次“小慢车”,全程运行353公里,共停靠26个车站,全程票价25元,最低票价2元,主要是为当地村民出行和学生上学服务。成都客运段安排专人,在普雄、尼波、乐武等几个彝族学生集中乘车的车站做站台引导,及时将学生调整至预留车厢,方便学生上下学。正是这趟票价低廉的公益“小慢车”撑起了山里娃的求学梦。许多孩子通过它完成了学业,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更精彩、更广阔的世界。


      除上述两地外,全国其他地区也还有不少绿皮车存在。这类绿皮车在动车大行其道的今天,基本就属于遗产级别的列车,但为了当地群众的出行考虑,列车收费低廉,行驶时间安排也考虑了百姓的出行特点,基本属于公益性质的服务。这类绿皮车在全国各地的遗留很多,政府也不需要太多投入,充分利用起来就能让工业遗产活起来,为人民带来福祉。所以,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所展现的正是我们国家、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五)工业遗产改建创意产业园,走低碳环保的产业发展之路,给中国的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文化创意产业是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目前各地着力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由于艺术创意与工业遗产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关联,利用工业遗产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城市利用工业遗存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客观上来说,工业建筑巨大的空间给了现代艺术家宽松的创作环境,低廉的租金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而易见。使用厂房遗址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也避免了大范围拆除旧建筑、兴建新建筑,契合了低碳环保理念,节省了城市空间。从主观上来说,承载着“历史痕迹”的建筑更顺应艺术家精神上的需要,成为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总之,工业厂房恰好以其优越的城市地理位置、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和独具特色的建筑个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个性化的载体。


      其中,最著名和最成功的创意产业园是北京798艺术区。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的所在地。798的前身是“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前苏联、民主德国联合援建。与此同时,酒仙桥地区还筹建了774厂、738厂。这三个厂的建成,不但改变了酒仙桥地区的面貌,还开启了中国电子工业大发展的序幕,并以这一先头作用永远载入了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史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工业的更新换代和城市建设的转型,大山子地区出现了大量空置的工业用房。空置厂房显然不利于充分发挥这些工业建筑的价值,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掘了此地在艺术创作工作者眼中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高大空间,稍作修饰,使之变成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工业建筑的风格。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家涉及文化艺术的机构进驻798艺术区。艺术家们为独具美学风格的工业建筑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艺术色彩,使得798艺术区一跃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和旅游景点。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前往参观、学习,享受艺术的熏陶。这样的开放和利用,一方面保护了宝贵的独具风格的工业遗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工业遗产,实现了低碳环保。


      这样的创意产业园还有很多,如利用京棉二厂厂房改建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利用北京第二热电厂改建的天宁一号文化科技创新园、利用北京外文印刷厂厂房改建的北京外文文化创意园等。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充分利用了工业遗产,避免了资源浪费,还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浇灌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既来自五千年不间断的灿烂中华文化,来自辉煌悠久的古代文化,也来自近一百多年发展与积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工业文化。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必然能在苦难中觉醒,在磨砺中走向复兴和辉煌。


      (六)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些工业遗产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着很好的使用价值。充分利用这样的工业遗产,做到物尽其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好实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第一条中国人自建的实际运行的铁路——京张铁路的青龙桥站。在当地,正在运行列车的铁轨上赫然镌刻着“1905年铸造”的字样;在这个古董级的古老铁轨上,70年间曾经先后跑过中国人自主制造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现在又运行着最先进的动车。中国人的百年工业梦、詹天佑建设中国铁路网的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得以实现,并且越变越好。


      一些工业遗存,从工业遗产的角度看,似乎并不具备原样保存的价值,但拆除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既不利于环保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一般来讲,工业建筑的质量都非常高,因其修建要考虑机器的震动给建筑带来的影响与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坚固耐用且一般至少能抗六级地震。这样质量上乘的建筑如果不充分利用就拆除,显然是非常浪费的。这些没有工业遗产的典型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存,可以被充分利用,改建为适和各种用途的建筑,如充分利用北京维尼纶厂的建筑改建的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教学楼、利用工业建筑改建的北京房山区养老院等。这些改建基本上都充分利用了工业建筑空间宽大的特点,改建为需要宽广空间的各类场所。这种利用虽然对工业建筑的改变相对较多,但总归充分利用了工业建筑自身的价值,不失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案例。


      回顾70年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正可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70年来,我们的共和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70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工业遗产虽然是已经逝去的鲜活,但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新中国的起点、共和国过往的辉煌,虽然沉默,却实实在在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所以,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新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提振我们发展的信心。


      让我们接续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辉煌!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