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中医药振兴发展70年 实现五大重点突破

                            
    0

    时间:2020-02-26  来源:新华网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发展成就卓著,在五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一、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


      1.构建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


      人才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关键。1954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1955年,国家第一所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1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成立;1956年,又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此后,各地相继成立中医学院,中医人才培养逐步走上高等教育轨道。


      同时,国家及地方先后举办“西学中”(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西学中”骨干人才。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等都是“西学中”的典范。西医学中医,不是学中医一方一药的招式套路,而是学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思维,融合中西医优势,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医药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197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所中医院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批准首批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16个硕士授予单位和4个博士授予单位。16个硕士授予单位,主要为北京、天津、辽宁、南京等14个中医学院,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湖南中医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4个博士授予单位,主要为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4所中医学院。1983年,新增黑龙江中医学院(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中医学博士授予单位。1985年,又新增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天津、辽宁、山东等5所中医学院为中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到2018年,全国已有25所中医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与其他学科领域同步发展的格局,构建了完善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中医药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推进继续教育。比如,国家及地方举办了多期“西学中”班,培养了一大批“西学中”优秀人才;很多高等成立继续教育学院,通过成人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才。


      自2009年,国家对奋战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心怀大爱、视患如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部分老专家进行“抢救性表彰”。截至2019年,已评选出三届国医大师共90名,首届全国名中医100名,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学队伍建设,起到了肯定和激励作用。而且,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在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上的示范作用,先后举办了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培训班,以读经典、拜名师、多临床、多实践为特点,培养了一批中医临床骨干力量。现在,这些人才大都已成为深受群众爱戴的名医,在中医药教育、科研上承担着重要任务。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成立了一批中医医疗机构,如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等,荟聚了一大批民间名医和高等院校名师,为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是起步阶段。


      经过几十年发展,特别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医药服务以完善中医药医疗体系,向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完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体系以及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转变。2007年,吴仪同志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研究。2008年,国家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之后,全国重点医院相继成立了“治未病”科,也就是现在养生保健科。进入新世纪,从科研促医疗的角度,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康复研究中心和康复示范基地。由此可见,70年来,我国中医药服务从医疗防治到养生保健、疾病恢复,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真正向健康中国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7所省级中医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县中医院建设,稳住了一批名医,部分地区实现了大病不出县。新世纪初,又启动地市中医院建设项目与县中医院建设工程。通过不断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建设,使得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截至2017年,我国有中医医院4566所,门诊诊所49632所;中医(助理)医师52.7万人,中药师12.0万人。仅2017年,中医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就达10.2亿人次。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2012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牵头提交了“加强中医基层能力建设”的提案。该提案获2012年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有效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017年,我国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98.2%,社区卫生服务站占85.5%,乡镇卫生院占96.0%,村卫生室占66.4%。可见,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机构防病治病的能力。


      通常我们认为,中医治慢病,那么中医能不能治急症?实际上,中医药治疗突发传染性疾病自古有之。据我了解,中国历史上有555次大疫流行,但却没有出现人员骤减的情况,靠的是什么?就是中医药。比如,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六经辨证”法。这样,防治伤寒病的理法方药成型,有效控制伤寒的流行。明清时期,中医温病学说形成,《瘟疫论》《温病条辨》等著作相继问世,也有效控制瘟疫的流行。那么在现代,中医药防治SARS的成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中医药治疗甲流、手足口病取得确切疗效,治疗艾滋病也取得可喜进展。中医药之所以能在防治突发传染性疾病中发挥突出作用,一方面靠的是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靠的是我国不断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


      总之,70年来,我们稳步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朝着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不断前进,促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不仅能治病,还能让人不得病、得了病能尽快康复。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三、完善中医药创新体系


      1.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日臻完善


      自1955年成立第一个国家级中医研究院,至今,全国中医药类研究机构已发展到45所。这些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为主体,覆盖了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在内的各领域、全过程。


      临床研究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优势病种临床研究工作。2008年,国家启动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目前,第一批23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18年,国家又启动了第二批17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开展中医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病等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切实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国家不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2017年,全面启动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重点加强10所省级科研机构、100所地市中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建立了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等中医药研究平台和基地。这样,从国家到地方,从研究中心到研究室,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机构渐臻完善。


      2.以中医药为源头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003年,陈可冀院士以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首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仅是成果获奖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医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得到医药卫生界的认可。再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率先使用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陈竺院士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在世界上首先阐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机理,并在临床疗效上取得突破,其治疗方法被国际上广泛应用。除此之外,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等多项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2000年以来,中医药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17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屠呦呦老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诺贝尔奖设立115年来,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历史突破。


      那么,屠呦呦老师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屠呦呦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后曾在“西学中”班学了两年半中医,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67年5月,国家成立了“5·23”办公室,重点推进疟疾的防治工作。作为中药防治疟疾科研组组长,屠呦呦老师经过几十年中西医药结合研究实践,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创造性的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理论与实践。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青蒿杀虫的记载;东晋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明确提到青蒿能治疗寒热疟疾;宋代以后,出现了青蒿复方。这些理论使得屠呦呦老师把青蒿作为重点研究药物。但是,常规方法并不能将其成功提取。屠呦呦老师从中医药的煎煮法中获取灵感。这就是《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经过190次试验,终成功提取青蒿素。总而言之,屠呦呦老师的突出贡献是:第一个通过乙醚低温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第一个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青蒿素对疟原虫有百分之百的杀伤作用;第一个临床研究证实对疟疾病人的确切疗效。


      屠呦呦老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的宝贵财富,获得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这是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切入点。2009年,屠呦呦老师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屠呦呦老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第一个华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一个中国人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是第一个以中药为研究源头的成果获诺贝尔奖。2017年,屠呦呦老师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面对这些奖项和荣誉,屠呦呦老师表示,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四、中药产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201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8442亿元。并且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药产业由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产向保健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方面延伸。比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旅游局创建了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目的就是以中医药的优势资源带动旅游、养生、保健等文化产品的发展。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75万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3万亿元,中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自2011年启动试点,至2017年12月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并于2018年全面推开。通过此次普查,一方面要着力摸清全国中药资源的家底,另一方面要建立中药材资源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中药种子资源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再比如,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推进中药标准化行动,加强包括种植、炮制等在内的中药生产各流程的技术规范标准化建设,提升中药产品质量。特别是,为落实中医药法,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同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这一举措既为企业研发提供便利条件,也为人民健康提供更好保障。


      五、中医药稳步走向世界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已传播到周边国家。明清时期,《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从传统针灸到特色中药,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和认可显著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中医药现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了认可。


      200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举办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就针灸中使用的穴位定位制定了世界统一的标准,最终361个人体穴位的取穴定位中有359个穴位的定位标准采纳了中国专家的方案。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5月,我国两部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传统医药典籍文献进入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包括150种疾病与196条证候条目,实现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这有助于我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我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了基础。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