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萍: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0

    时间:2020-05-08  来源:新华网


  •   近年来,中国不仅向世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在实践中通过“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以及其他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切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将从习近平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内容、中国在全球化方面的主张四个方面出发,深入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主题。


      一、习近平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他对人类命运走向的一个基本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此后,这个“命运共同体”概念得到了多次阐述。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这段话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铸剑为犁、永不再战”,说明这是一个和平安全的命运共同体;二是“发展繁荣、公平正义”,也就是强调国际社会不能有霸凌主义、强权主义。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再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要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已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也应该在更广阔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回答了人类社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深刻哲学问题,更加系统化、完整化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个方面出发,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二是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三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四是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五是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个方面,就是对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的进一步阐述。


      我们国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很多认同: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的决议。同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2344号决议,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同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此外,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主题为“在分化的世界中加强合作”,可以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扬光大。这些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认同的表现。


      2020年,从开年到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局势,就是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疫情是一场对世界各国及国际合作的严峻考验,也等于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空想,而是事实,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的全球化过程,是经济的全球化与科技的进步,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大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已经是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了。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需过多的阐述,已成为我们的切实感受。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一带一路”


      我们国家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和实践,其中最主要的抓手、起最大的推动作用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也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一倡议力求使欧亚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形成一种经济区域的大合作、互联互通,建设安全方面的合作以及经济上的共赢。“一带一路”倡议从最早的29个参与国,到2.0版本的65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开始走向全世界。同样的,我们也面向全世界,只要愿意就来加入我们这个发展的大列车,“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发展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样,“一带一路”倡议也得到了联合国决议的强烈支持,被联合国认为是有利于实现其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强大推动力。


      从2013年至今,我们召开了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一次是在2017年5月,有29位国家元首、联合国秘书长以及1500多名国际友人来参加;第二次是在2019年4月,有38位国家元首、90多个国际组织以及来自15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国际代表来参加。第二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我们相比第一次,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高的理解,提出了“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期间,我们举行了开幕式,召开了高级别会议,举办了12场分论坛和一场企业家大会。数千名中外嘉宾分别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智库交流、廉洁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地方合作等主题深入交流。第一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达成了279项具体成果,我们同126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达成了六大类283项务实成果,共签署了640多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倡议从过去几年的“大写意”阶段迈向了“工笔画”阶段,推动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三个方面的新贡献:一是为各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的空间,包括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加大互联互通、对外投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之后,我们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要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新连起来;二是为完善全球的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的思路,如维护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倡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提倡维护联合国的权威等;三是践行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也就是通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们是要推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而不是要搞弱肉强食、大国强权、霸凌主义、森林法则等。


      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当然要跟世界各国打交道。因此,我们既要加强国内建设,把自己的功课做好,也要在国际上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目标。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体现在“百年”这个时间维度上。百年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独立与崛起;全球权力的重心开始了从西半球到东半球的慢慢转移;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力量,如“特朗普现象”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熟悉的美国政治力量;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情况,表明了逆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以及民粹主义的抬头。总之,世界出现了大变局、大动荡和大调整,以及高度的不确定性。从上个百年,也就是1900年到2000年,发展到现在的新的百年,也就是2000年到2100年,我们能看到国际秩序、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对此,我们要继续观察,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美国


      中美在贸易上的争端,是特朗普上台以后中美较量的重要表现形式,直接体现在特朗普要搞贸易保护主义、要在贸易上多得好处。本质上,美国方面认为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其重返亚太战略的“反制”,对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很多负面解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贸易争端只是一种表面,中美较量和博弈必然具有长期化的态势。


      对于美国,我们要坚持“大门敞开谈、奉陪到底”的思路,对内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大的勇气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赢取改革开放的时间窗口;对外要与欧盟、东盟、日本、韩国、南美以及非洲各国联系,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寻求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机构的协调,避免贸易争端升级扩大,通过“一带一路”的参与国家,建设我们自己的战略纵深,通过对美外交显示出我们的大国担当,寻求不对抗、不冲突、合作共赢,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


      2.俄国


      1994年,中俄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我们可以说,中俄的伙伴关系是不断升级的:1996年发展成为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发展成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2011年发展成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所以说,中俄两国的关系是在高水平运行的,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对话而非对抗、结伴而非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也是世界上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


      2019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加强当代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中俄外交,可以带给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稳定性和确定性,具有全球性意义。


      3.欧盟


      中国与欧盟也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建立多极化世界的共同的诉求,即欧洲方面一样反对单边主义、主张多变主义,如美国单边退出伊核协议而欧洲方面则坚持继续执行。我们与欧盟也有共同的经济发展合作诉求。欧洲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所以一些欧洲国家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上海进博会等,其中贸易协作和气侯行动就是重点。


      所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要扩大我们与欧盟的共同利益诉求,寻求更多的战略稳定,为这个动荡的世界格局增加稳定性。


      4.德国


      中德关系发展得非常好。2004年,中德就建立了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2014年,中德关系又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德国也是欧洲各国中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截至2018年,我们从德国引进的技术高达2万多项、合作金额800多亿美元;默克尔总理多次访华;德国对华为5G进入欧洲也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5.法国


      中法关系有良好的基础: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外交并率先同我们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大国,分别是在1997年和2004年。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2018年,马克龙总统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19年再次访华,中法签订了中法关系行动计划,在政治互信、保护地球、促进互联互通、推进双边贸易与双向投资、促进传统和新兴领域合作,包括促进文化创造和人文交流等方面,采取共同行动。


      中法两国的共同诉求有:推动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加强联合国权威等。


      6.英国


      2004年,中英关系从全面伙伴关系进入到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结合英国的主要特色,中英两国开展了金融合作,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伦敦设立“人民币清算行”。英国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的西方国家,也是首个将人民币纳入到外汇储备的主要发达国家。


      7.非洲发展中国家


      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对发展中国家上的重要实例。中非命运共同体取得的进展非常大,也最能体现我们提倡的“正确义利观”。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时提出了“真实亲诚”四个字来指导中非关系。也就是说,中非经贸合作要摆正“利”和“义”的关系,道义为先,中国绝不走殖民者掠夺的老路,而是要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展。通过合作,我们甚至要让非洲国家早得利、多得义,重义让利、舍利取义。坦赞铁路、非洲联盟会议中心都是正确义利观的典范。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对非“五不”原则: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可以说,相比非洲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个“五不”原则有着天壤之别。此外,我们还提升了非洲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非洲事务在国际舞台上的关注度,与非洲国家一起讨论、共商国际发展合作和南南合作大计。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要从六个维度来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可以将这六个维度概括为:一是携手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出维护中非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二是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包括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等;三是携手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五是携手打造安全共筑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愿为促进非洲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非洲国家提升自主维稳维和能力;六是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


      近年来,中非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快速飞跃。可以说,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四、中国在全球化方面的重要主张


      中国积极推动包容性全球化发展、参与联合国各项议程,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中国在全球化方面的重要主张具体有:


      第一,高举推动自由贸易和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旗帜。习近平主席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中国举起了两面大旗,一是自由贸易,不能“画地为牢”;二是包容性的全球化发展,不能搞去全球化、保护主义。


      第二,推动包容性的全球经济和政治治理。中国成功主持了二十国集团峰会和金砖峰会,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原则,这些都是我们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治理作出的贡献。


      第三,环境保护以及全球气侯治理。中国坚持推动《巴黎协议》的执行,与美国不同的是,我们加大了对全球治理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


      第四,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一直在进行。中国在对发展中国家关系上,加强新时代的南南合作,加大对国际和平安全的贡献,加强国际的抗疫合作。


      第五,深度参与联合国维和。在联合国维和方面,我们是贡献兵力最多的常任理事国,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资金提供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不仅仅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在实践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等方面,实实在在地贯彻着自己的理念。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