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华: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死亡核心议题及其思考

                            
    0

    时间:2020-05-08  来源:新华网


  •   非常高兴参加北京市人口学会的论坛。今天我跟大家讲的内容是“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死亡核心议题及其思考”,即人口转变过程中我们要怎样去看待死亡这件事。


      第一要说明人口转变和死亡研究的关联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人口转变都不仅与生育观念转变和生育率下降有关,还和死亡率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后面我会从个人角度讲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二,我研究的这个课程叫死亡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死亡都要关注哪些问题,这也是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死亡社会学刚刚兴起,在国内,这个课程并不多见,我讲这门课算是做了先行者。很难说这门课在大学里受不受欢迎,它和普遍受到关注的婚姻社会学、幸福社会学都没什么关联,但是大家也都会好奇它究竟讲了什么。我会尝试把人口学和社会学连接起来,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中国人口转变和死亡研究的关联性


      2018年去世的名人比较多,不论是台湾的李敖还是大陆的盛中国,都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还有金庸、二月河、李咏,我的老乡单田芳,讲评书的。金庸带走了一代人的江湖,李咏错过了幸运的52,因为他没活到52岁。刚才举的都是文人,科学家的冲击力可能没有文人那么大,程开甲也在2018年去世了,活了100岁。列举这些人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大家关注死亡这个议题往往是因为很多名人的死,但其实他们只是14亿中国人中的一小部分。


      从学者的角度,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死亡。2018年全球死亡总人数是五千多万,相当于一个韩国的人口消失了。同年,中国死亡总人数是993万,将近一千万人。在社会学上,每个人的死亡都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算上死者的亲属,一千万人的死差不多能影响到一亿多人,何况有些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人口转变意味着什么?将来我们可能会进入高龄社会。截至2018年底,我国有60岁以上老人2.5亿,其中80岁以上的不到三千万。到了2050年,80岁以上的老人差不多有1亿。衰老的人增多,死亡率不断增长,当死的人比出生的人多了就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人口转变和死亡率有关。


      死亡模式的改变会影响死亡率,因此我们在谈论人口转变时也要关注到死亡模式的改变。过去死亡是一件速度很快的事,比如感染了瘟疫,没过多久人就死了,或者在战争中瞬间被炸死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去大规模的传染病现在都变成了不可逆转的慢性病,现在不管是得了癌症还是其他绝症,死亡都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缓慢的消耗性的过程。


      这一转变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消耗性死亡意味着临终阶段被延长,也就是说以前死亡是突发事件,人们对它没有准备,现在有所准备了。提及死亡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忌讳,我们经常说爱死你了、美死我了,但很难直接说某某死了。说到一个人的死,我们要么说见上帝了、见马克思去了,要么说走了。须知从生到死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所以这种忌讳的观念有待改变。


      大家都关注生命的质量,人生在世,好多时候我们都是为名利、为钱奔波,但人将要离世时,那些都成了身外之物,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个时候人更多地关注死亡的质量。何谓死亡的质量?就是你临终时是不是很有尊严。父母病重了,躺在床上插着管,提出自愿放弃治疗,子女不管是孝顺还是不孝顺,最后都不敢签字放弃,这就没有尊重老人家的意愿。有一本关于衰老和死亡的书,叫《最好的告别》,书中提到80岁以后能自己上厕所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你想你到了80岁,特别是受过教育的男性,让保姆领着你上厕所,往小了说是丢了面子,往大了说就是失去了应有的尊严。


      社会学研究死亡包括三个主题:第一个是death,就是死亡本身;第二个是dying,即临终;第三是很重要的一点,由死亡带来的伤心。死的人是我们的亲朋好友,与我们有关系,根据关系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心和心理影响。


      过去没有网络,一个村里谁死了大家都相互照应。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家都相互远离的陌生社会,好多老人的子女都很少且经常不在身边。以前人病重了可能直接就去世了,现在医疗技术发达了,很多时候是靠插管维持着生命体征,但实际上人已经没有意识了,这种器械化非人本化使人丧失了应有的尊严。临终时间的延长使人对死亡的恐惧被无限放大,也显出很多心理问题。另外,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包括文学作品里,有很多对死亡的呈现和描绘,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媒体传播使死亡以更日常的存在方式被人们所感知,改变了我们的死亡文化。还有,在互联网社会,现在我们都用微信,一个人突然死了,它的微信所属权归谁?子女死了,其父母有没有权利处理他的网络账号?假设这个孩子是自杀的,那从他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可以看出来的。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在互联网上存了钱呢,比如支付宝,这个价值该如何去评估?所以说互联网的发展也改变了我们过去的死亡模式。


      死亡率对人口转变的影响及死亡模式的改变,使现代社会对死亡的研究变得很有必要。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死亡研究核心议题


      死亡社会学在国外只提出了四五十年,在国内也就不到二十年的光景,它主要研究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和个体遭遇对死亡、临终和伤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尤其是会对个体关系、家庭关系、社会组织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爷爷去世了或者父母去世了,必然会改变他的整个社会关系。


      社会学研究死亡包括哪些议题呢?


      死亡的社会属性、现代性和死亡的关系、死亡社会学相关理论。还有社会学对死亡研究的独特性、研究对象,包括死亡统计测量。社会学研究死亡在统计测量时很容易算错,夸大了某个群体。比如十年前认为知识分子早死,经过调查之后发现有文化的人其实死亡率比较低。


      还有影响死亡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失范,自杀群体是这块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再社会化,比如父母、配偶去世以后,人要重新适应生活。经过我们的研究,给人带来压力最大的是配偶的死亡。即便你跟配偶的关系不太好,但是你们组建了家庭,有了子女,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还有死亡的文化象征,包括文化符号,生命周期的伤心反应。另外还有一些向死而生的个体。现在我们很少有人会想到死,都是想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但当你预示到自己快要死了的时候,你的生活状态可能就会发生很大改变。


      死亡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变化模式是我们关注的很重要的核心议题。比如少数民族、城市和农村,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不同时段,面对死亡,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不一样的。另外,人的死肯定有某些共性规律,这是我们要总结的。还有特殊性,比如中国人的死亡地点大多在医院,这和我们的体制有关。人死在家里之后要到公安局报案,然后抬到医院去,因为有了出生、死亡证明,公安局才能给你注销户口。其实从逝者的角度来说,很多人愿意死在家里,死在熟悉的环境中。旧的观念认为死过人的房子就变成了凶宅,不吉利。如果老人死在家里,家人卖房子的时候至少要便宜十万块还得再打点折。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一个文化的东西。


      关于生命周期的死亡和伤心之痛,这是我讲课时专门要讲的。有些学生在课上不好提问,下课私下跟我讲,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一直很难走出来。死亡和伤心可能发生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发生在什么阶段对人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青年、中年、老年面对死亡的感触是不一样的;孩子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与孩子的父母去世又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分别怎么看待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关系的人去世的反应,怎么对其进行干预,让他们更好地去应对。比如幼年时失去父母,这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们要怎么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他未来的成长,这就需要研究。


      再比如分析的框架。2018年中国死亡总人数是993万,我们可以关注的点有很多。比如死者的社会角色,是大学者还是普通工人,这是我们通常比较关注的。还有他是在什么年龄段死的,40岁、60岁、80岁是不一样的;在什么地方死的,医院、家里、工作场所还是其他地方。他的死因是什么?是交通事故还是跳楼等。上周我去澳门参加了一个讨论会,研究的是香港自杀的人和他所在的社区之间的关系。一个社区有人死了之后,可能这个社区的其他人的压力和焦虑感会不断上升。死亡的原因、意义、符号、文化功能,我们可以挖掘的东西有很多。人口学会关注死亡的平均年龄,还有对死亡率的阶层、性别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分析。


      再讲一下濒死期的社会心理。现在人面临死亡时往往会有一个特别漫长的接受过程。比如一个人被诊断出得了肺癌,他第一阶段的反应是:不是我,我天天运动,生活方式特别健康,你们肯定弄错了。可能最初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查出来的结果,他不相信,又到协和医院去,查了还是不信,有钱的还要去国外再查一下。但是结果是不会说谎的,这就到了第二个阶段,这个人就会追问为什么是我,怎么会是我。第三个阶段,基本接受现实了。第四个阶段就开始抑郁了,特别是年轻人得了绝症,对人生是极大的打击。第五个阶段是准备好迎接死亡。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准备,有的人知道母亲得了肺癌之后还刻意隐瞒,用其他的药瓶去顶替,说母亲得的是其他病。事实上如果母亲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就能提前做好准备,结局就会不一样。


      三、死亡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受到关注


      在人口转变的背景下,全社会对死亡、临终与丧亲愈发关注,死亡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应运而生。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终极课题,因此死亡社会学可以说是社会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中国的死亡社会学才刚刚起步,有待于政府、学者和全社会的重视。帮助14亿人活得更幸福,并且死得有尊严,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


      从生命周期看人口转变就是12个字,“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死得快”也是一种幸福,不需要漫长的接受过程。


      最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教育好下一代。


      一个简单的汇报,有点沉重,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