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宏逵:辉煌的紫禁城

                            
    0

    时间:2020-05-25  来源:新华网


  •   一、明清皇宫建筑简史


      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中国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可以说,故宫是中国最伟大的文物。据2017年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62690件套馆藏文物,其中绝大多数是清宫旧藏。据统计,全国范围内近一半的珍贵文物[《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罕见于全世界。1961年,故宫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不仅是文物,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2016年,故宫参观人数突破了1600万人,展现出其无穷的魅力。参观故宫的观众,其中一部分是专程来参观藏品、金石、铜瓷的专家,但绝大部分的观众是为了看一看故宫的古建筑,体会在故宫中穿行的文化氛围,想象其中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还有一部分观众是看了一些清宫电视剧,想找一找电视剧发生的场景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正是故宫博物院区别于一般博物院的地方,许多人问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区别在哪?建筑就是最核心的区别,这些古建筑就是最宝贵的文物。


      自秦始皇大一统至今,2200余年间,每个王朝都建立了自己的宫城,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只有紫禁城存留下来。因此,故宫虽然只有600年的历史,但它反映了2200多年以来的宫城传统,这座宏伟的建筑群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礼仪传统和民族生活习俗,在其建造的历史中也充满了故事。


      创建明代北京城的是永乐皇帝朱棣。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朱棣夺得政权后,不惜朝中大臣的反对,坚决迁都北京,以奠定大明皇朝向荣发展的基础。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驻地,朱棣自分封到成功夺取皇位这二十几年间,在这里建立了雄厚的基础。明代文献中,没有北京城创建时间的明确记载,许多学术文章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明代最权威的著作《明实录》中提到: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初五,朝堂之上,以勋臣淇国公邱福为首的一批文武大臣向朱棣建言,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朱棣于当天派遣很多大臣到天下开采木材、督造砖瓦,并且征集在南京和京畿地区,以及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凤阳的驻军,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南京和京畿各府的民工,定于次年五月在北京开工。


      那么,第二年五月到底开工没开工呢?此事没有记载。但是在永乐四年朝堂会议之后,的确开始了砍伐木材的工作。时任工部尚书的宋礼,在永乐五年三月上书朝廷:在蜀地马湖府一带,发现了大片的原始森林,木材丰富,甚为幸事。但是此地幽险僻绝,山石峥嵘,人迹不到,木材很难运送出去。忽然一日傍晚,大木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顺水自行漂浮,顺流而下,一路之上,木借水势声吼如雷,水助木威,巨石为开。他认为这是山神帮助的结果。皇帝听后,也认为是山川灵气促成此事,于是将此山封为神木山,建立了神木山祠。把堆放各地采办运输到北京的上好木料的地方名为神木厂(现名为黄木庄)。


      实际上,当时木材搬运砍伐的工作极其艰辛。明嘉靖工部侍郎龚辉请人把采伐工程画了20余张图,并撰写了《采运图说》。他在其中讲到:自蜀运木有“山川险恶”“跋踄艰危”“蛇虎纵横”“采运困顿”“飞桥度险”“悬木吊崖”“天车越涧”“巨浸飘流”等险恶。如果失败了还要“鬻卖偿官”。由此可见,为了建造北京城,人民付出了难以估计的代价。


      我们分析,紫禁城建造初期,地下的基础工程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第一个证据是紫禁城下雨不积水,说明紫禁城地下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第二个证据是紫禁城的宫殿非常牢固,历史上北京曾经历过几次大地震,紫禁城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据记载,康熙三十二年有一次大地震中,北京城的房屋“十倒八九”,而紫禁城只有太和殿的鸱吻受到一点损伤。近几年,故宫博物院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几处地下建筑基址。这些地下遗址的底部,竖钉着密集的柏木桩,柏木桩上面横放了许多柏木的枕木,枕木上又竖着再排一层柏木,在这种一纵两横的柏木结构基础上又进行夯土,夯土之上再用碎砖铺垫。如果把每一层土加一层砖算做一层的话,一共夯了14层。从这个遗址的情况可以判断,紫禁城在开工之前做了大量采木、烧砖等准备工作,材料齐备并把地下工程完成以后才能做地上的工程,因此我们判断永乐五年五月开工的记载是可信的。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下令开凿下马闸海子(即南海)。


      永乐十四年(1416年),皇帝又下令建造一座西宫用为视朝之所。据我们分析,建立西宫的根本目的是,朱棣要拆除燕王府,利用这块地盖新的三大殿。


      永乐十四年(1416年)10月,朱棣回到离开三年多的南京,他此行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要与群臣计议营建北京的事宜。11月,群臣合词奏请营建北京,说北京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可称天府之国;其山川形势又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是帝王万世之都;而且,现在“漕运已通,储蓄充溢,材用具备,军民一心”,营建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择日兴工。群臣的话,正是朱棣心中所想,于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2月,北京的营建工作正式开始。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个伟大的工程就竣工了。从此奠定了北京城市和宫殿的基本格局。非常不幸的是,四个月之后,三大殿都毁于大火。


      正统五年(1440年),永乐皇帝的孙子开始“三殿两宫”的重建工程。正统年间还按照南京的模式建设了北京的五府、六部,并建设了北京的城门、城楼、石桥,最终完成了永乐的蓝图。所以北京城的建设过程是从永乐四年到正统七年,也就是公元1406年到1442年,30余年。


      此后,明清两代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完善紫禁城的功能,其中明代的嘉靖、清代的乾隆朝是两次建设的高峰期,但是这两次高峰都是在永乐奠定的基础下进行的。


      二、紫禁城的功能分区


      皇宫很多称谓在明清两朝都发生了改变,从明代中后期才开始叫紫禁城,在此之前统称为皇城。永乐时期创建的皇城以南京的皇城为蓝本,经过周密的规划,城内以大大小小的院落为基本单元,按照使用功能可以把城里分成外朝、内廷两部分。


      (一)外朝


      外朝平面呈凸字型,其中午门即是防御体系,也是外朝的重要场所。从午门进入,是一个东西向宽、南北向窄的广场,对面的建筑名为太和门;东边是协和门(明朝称为左顺门),通往文华殿和东华门;西边是熙和门,通往武英殿和西华门。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通过太和门,后面是“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太和殿的东边是体仁阁,体仁阁后面是左翼门;相对的,西边是弘义馆和右翼门。所有的门用庑房联系起来,把太和殿大院围和成长方形的大院落。院落的四角各立一个重檐歇山顶的崇楼。这些建筑有一个共同点,都建在高台之上。


      文华殿在明代是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文武百官在皇帝那里退朝之后,再到文华殿向皇太子汇报工作,皇帝用这个方法培养太子的办事能力。到了明代嘉靖时期,嘉靖皇帝把这里改为了自己的便殿,同时文华殿也由原本的绿色琉璃瓦改成了黄色琉璃瓦。殿后的文渊阁是藏书楼。文华殿的正殿和后殿之间有一个连廊,组成“宫字殿”。清代文华殿改为举行经筵的地方。


      武英殿位于北京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皇宫之后曾在武英殿办理军务,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以后,于6月3日仓促举行的称帝典礼也是在武英殿举行的。6月4日凌晨,李自成撤离北京时下令火烧皇宫,武英殿幸免于难。所以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10月19日顺治皇帝由沈阳迁都到北京时,一度也住在武英殿里。康熙八年(1669年)2月,因为开工重建太和殿,康熙皇帝要迁出保和殿以避开喧闹的工地,他的祖母认为保和殿是用于举行典礼的庄重场所,此后不宜再用作寝宫,决定将乾清宫修复以供皇帝居住。康熙皇帝在11月乾清宫修理完工之前,暂居于武英殿。擒拿鳌拜事件发生在这一年的5月16日,正是康熙皇帝暂居于武英殿的期间。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


      (二)内廷


      内廷总体呈倒凹字型,与外朝的凸字形正好嵌合在一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


      内廷有四条街道把其分成五个版块,中央的部分就是后三宫和御花园,东边是内东路,内东路的外面是外东路,相应的是内西路和外西路,这五大版块把整个内廷涵盖进来。


      (三)防御系统


      紫禁城的防御系统包括城墙、城门、角楼、护城河和围房。


      围房:最开始是明代的“红铺”——为紫禁城的守卫值房,清代又将原先紫禁城城墙下散置的“红铺”发展为了连檐通脊的“围房”,围绕在紫禁城东西北三面。“围房”除了仍然作为守卫值房外,空余的房间还充当库房使用。民国期间,这些房子倒的倒,拆的拆,后来把它的两角建成了两个凉亭。


      城门:四面城门的形制不一样。南面正门是午门,午门中央有三个门洞,两边有两个门洞,共五个。东西北三面城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后改名为神武门),都是在长方形的墩台上建成的重檐庑殿顶的五间门楼。这三门只有三个门洞,比午门的规制要低。


      护城河:开挖于明代永乐初年,河宽五十二米,周长三千八百四十米,水深五米,因为是用石头砌的驳岸,所以俗称筒子河。


      三、紫禁城历史传统最鲜明的建筑——午门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人们一旦走到午门都会感到一种建筑的重压,午门是明清两代官员等候上朝的地方,午门前的建筑名为“朝房”。午门共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中间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午门的这种形制的来源,我认为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有一种叫“阕”的建筑,汉阕就是“中央阙然为道”,如同现在门柱子的门垛,中间是门。


      那么为什么我说午门也是外朝呢?因为它不单单是大门,同时还有外朝的功能。在这里经常举行非常重要的典礼,比如国家要打仗,命将出征;打了胜仗回来,在午门前举行凯旋献俘;皇帝要颁诏宣旨等。很多人还听过“推出午门斩首”,这其实是无稽之谈,如此隆重地方不可能用作刑场。但是明朝时,有一些脾气不好的皇帝会在午门外执行廷杖的刑罚,常有杖死者。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在午门的正楼和两边的宫殿里面都进行了展厅的建设,使午门的展览和古建筑之美相映成趣。


      四、紫禁城最俏丽的建筑——角楼


      角楼的设置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故宫的角楼有着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层,多角交错。角楼坐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米,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米,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


      角楼由墩台下地面至角楼宝顶高27.5米,由多个歇山式组成复合式屋顶,覆黄琉璃瓦,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檐下施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二层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厦,四角各出一条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连,檐下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围脊连贯,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层檐和二层檐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顶形式。角楼梁枋饰以龙锦枋心墨线大点金旋纹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槛窗极为精致。金黄色的屋顶、红色的山尖、青绿色的彩画,如此丰富的色彩与厚重的城墙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更显得角楼非常的俏丽。


      五、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太和殿


      走进太和门,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太和殿非凡的气魄。太和殿前面,有着紫禁城最大的广场(约两万六千平方米)。


      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重约4.3吨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其中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最多(共十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一个饰物是一个骑凤仙人,相传原是南朝齐缗王,后修道升仙。仙人之后是十个小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保和殿是九个、中和殿是七个,其它殿上的镇瓦兽按级递减)。


      为什么太和殿是最重要的建筑呢?太和殿中宝座的位置,正是北京城中轴线穿过的地方,用这种方法来表现最尊贵的地位和规格。此外,新年元旦、万寿圣典和冬至,古时全年三个最重大的节日,都要在太和殿举办盛典。但是太和殿使用的频率并不高,据统计,明代时每年使用次数不超过十次。


      太和殿曾经经历过四次火灾:


      第一次是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四月初八,第一版的奉天殿只存在了几个月,即1420年到1421年的春天。这其中还有个传说故事: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奉天殿(太和殿)举行盛大朝会,庆祝北京宫殿正式启用。永乐皇帝召见钦天监管时间的漏刻博士胡奫,让他占卜三大殿吉祥。胡奫受命占卜后,道:“某年某月某日午时,三大殿当毁!”就是说,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午时,会遭火焚毁。永乐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把他下狱。到四月初八这一天,午正时刻,狱卒报:以正午无火,胡奫在狱中服毒而死。但正午刚过三刻,永乐帝突然接到奏报:奉天殿雷击着火。因此,永乐帝深为惋惜。


      20年后,正统五年(1440年),三殿两宫开始重建。正统皇帝此次重建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很小,因为重建的材料用的都是他祖父留下来的,基本没有再到各地采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这里学术上有一个空白,就是李自成放火焚毁紫禁城有没有毁掉太和殿?从多种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太和殿应该并没有被毁,但是比较残破。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太和殿直到康熙年间才又一次失火。这次失火后,当时康熙正忙于平定三藩之乱,国家也缺少财力,所以太和殿在16年之后才重建。由于缺少资料,工匠只能测量废墟来判断太和殿的尺度。同时,建筑的材料楠木严重匮乏,因此,康熙年间建造的太和殿是用东北运来的松木拼接而成。


      六、紫禁城故事最多的建筑——乾清宫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殿前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是明代14位皇帝的寝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明宣宗、明光宗和明熹宗三个皇帝都在乾清宫病逝。清代康熙以前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乾清宫可以说是紫禁城内故事最多的地方:


      第一个故事是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乾清宫里发生了壬寅宫变。由于嘉靖皇帝不务正业、胡作非为,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乘着嘉靖帝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企图杀死嘉靖帝。而后又因打了死结,杀不死嘉靖帝,遂又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凌迟处死,首犯凌迟处死后诛灭九族。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王宁嫔也一并斩首。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


      第二个故事是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至9月1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自幼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而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个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在当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遭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9月6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这就是著名的“移宫案”。其中泰昌皇帝为什么一个月就死了呢?据说是吃了一种红色的药丸,就是“红丸案”。


      此外,李自成攻入皇宫的时候,崇祯皇帝在此处,砍杀了自己的公主。这些都是非常悲惨的故事。


      前文说到,清代时的乾清宫还是皇帝举行家族聚会的大厅,凡遇三大节等喜庆节日在太和殿举行庆祝活动后,皇帝还要回到乾清宫,接受自己家族的庆贺,名为内朝之礼。除三大节外,如上元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也都在乾清宫要设家宴,与皇太后、皇子、皇后们共度佳节。另外,康熙六十年(1721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两次著名的千叟宴也都是在乾清宫举行的。


      七、紫禁城满族风情最集中的建筑——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名“坤宁宫”,出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同理,皇帝寝宫名“乾清宫”,出自《道德经》中的“天得一以清”。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地点就在坤宁宫。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朝对坤宁宫进行了改建,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将正门开在偏东的一间,改菱花格窗为直条格窗,殿内西部改为三面环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内外装修都不同于其他宫殿。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从东数第三间开门,并改成两扇对开的门。进门对面设大锅三口,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自此以后,坤宁宫就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此外,它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


      八、紫禁城最休闲的建筑——宁寿宫花园和倦勤斋


      紫禁城中一共有四座花园,其中慈宁宫花园和御花园是明代建设的。建福宫花园建于清乾隆五年。乾隆皇帝为践行他临御六十年即归政退位的“素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葺治了宁寿宫及宁寿宫花园,以待归政后燕居憩息、颐养宁寿。宁寿宫花园四面都紧靠着高大的宫墙,东面是中路的庞大建筑,地形狭长,实际对造园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古代的建筑师却营造出一个独具意韵的宫廷花园,这个花园的品味,刻意观照并着力表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思想,实际上不啻为宫廷中的文人园。


      倦勤斋位于宁寿宫花园的北端,面南向北靠红墙,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乾隆曾在符望阁内题诗中写“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也是表达自己退位后的期望,“倦勤斋”的名字也得于此诗。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力,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乾隆听戏消遣的场所。


      宁寿宫花园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引用了非常丰富的工艺美术材料和技艺,符望阁、倦勤斋等五座建筑内装修的制作都是体现了南方的风格。幸运的是,它们能够完整地保存到今天。


      紫禁城建筑千门万户,这些辉煌的建筑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的高度,它就像凝固的音乐,也是生动的史书。希望大家能更加了解故宫、热爱故宫、自觉地保护故宫。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