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党的十九届四

                            
    0

    时间:2020-06-24  来源:新华网


  •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天,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要理论贡献
     
      (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系统阐释
     
      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一定要和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结合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每个三中全会都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我认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的改革,从来不是单打一。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开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主要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它一定是要解决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百姓吃不饱饭,国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因此解决温饱问题,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改革的首要考量。可以看到,我们的改革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其他改革也都在推进。比如,科技改革要推进,如果没有科技改革,经济发展可能就没有动力;教育改革要推进,因为教育改革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这涉及改革的精神动力和全国人民的统一意志;同时,政治体制和政府体制也要进行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就我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问题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此后,邓小平同志又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由此可见,我国的改革历来是全面的改革。
     
      但是我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这场改革比过去的改革更加全面。那么,更加全面在哪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的顶层设计,部署了七个方面的改革:前五个方面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另外两个方面的改革是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有一个判断: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好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的,这也是一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为什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用的是“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的是“坚持和完善”?实际上道理不难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是改革,“完善”是讲改革,“发展”也是讲改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通盘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其中有改的部分,也有不改的部分,因此我们要明确哪些是需要改的,哪些是不能改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都提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成果的集合
     
      我们党历来重视制度建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两个必然”的结论,也就是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只是做了大致预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们就在探索人民当家作主怎样落实。到了延安时期,我们的抗日政权实行“三三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制度建设,到1956年我国就建立起了基本制度框架。在经济制度方面,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政治制度方面,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就确立了党的领导。同时,党的建设各项制度也是在这段时间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我国在此期间在制度建设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也是很有成效的。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还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为什么要30年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系统地阐释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强调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来,各方面制度都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这样一套制度建设大体上需要30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九大同样都是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但它们在战略步骤上仍有细微区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用了三步走: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我们注意看第一步,就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什么说是前所未有?通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研究的内容,就能够知道党中央对于制度建设是多么重视了。
     
      第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顶层设计,并且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概念。
     
      第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法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法治就是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法治。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们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八二宪法”。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需要研究、需要探讨,不是说民主就民主了,民主要有规则。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同志将民主和法制的关系阐释清楚了: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那么,法制建设怎么做?邓小平同志提出了16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此后,我国法制建设就是基本沿着这个路子走的。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一次将“法制”改为“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要考察一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到了什么程度,实际上我国的立法工作成效非常显著。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也表明我国立法工作成效很显著。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事件。虽然我国立法工作成效很显著,但有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指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16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近些年,我国的法治建设也是按照这一部署推进的。同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法治体系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里我不做重点讲解。
     
      第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主要研究的是全面从严治党重要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重点是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和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
     
      第四,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2018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这次宪法修正主要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
     
      其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同时,在宪法总纲第一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其二,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公报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第五,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我们知道,机构体系在治理体系中处于表层,同时也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成果的集合?我认为,我国现在处于重大时间节点。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很重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很重要,在改革开放史上很重要,未来在中华民族史上也很重要。2020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富起来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面摆脱贫困,这是2020年的决战和决胜。
     
      当然,也不能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富起来了,因为“富起来”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但总体上来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表明我们富起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和标志性成就,此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可以瞄准强起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2020年作为“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认为,“富起来”更多是靠政策的灵活性,而“强起来”更多是靠制度的稳定性。在“富起来”阶段,需要采取的政策是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能够赚到钱;在“强起来”阶段,更多是需要制度稳定性。当然,在“富起来”的阶段,也要有制度建设;在“强起来”的阶段,政策也很重要。但是,这两个阶段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
     
      既然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就要强制度,就是要把我们的制度优势以及哪方面需要弥补等说清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就是对这些年我国的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成果的总体概况。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景式描绘
     
      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那么,伟大旗帜的内容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种呈现形态,也就是实践形态(道路是实践的)、理论形态、制度形态、文化形态,这些形态需要全面系统的展示,而当前最紧要的就是把制度说清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过去,我们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时,讲的最多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所以我认为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景式描绘。
     
      (四)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讲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为下一步的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
     
      二、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考量
     
      为什么要在这时研究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三个方面,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三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
     
      有研究学者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五个现代化,这么讲对不对?我认为这样提,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说对,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了四个现代化;说不对,是因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不是一个层次的。四个现代化,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是生产力层面的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而治理现代化则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西方学者对现代化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现代化,二是制度的现代化,三是人的现代化。2020年5月24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执行制度关键在人。当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人的现代化,因为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都是在物质现代化过程中促进的。
     
      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我们认识到只有物质的现代化还不叫现代化,还要有制度现代化,当然在推进的过程中还要有人的现代化。因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制度能力也是国家能力的重要方面。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我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比较,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制度的比较,大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比发展。主要是比较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我们很自信,不输于任何一个大国。
     
      其二,比稳定。发展和稳定严格地讲是存在内在张力的,当然,不发展也稳定不了,因为长期贫穷也会爆发战争。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往往会引起利益格局的迅速变化,各种利益矛盾、利益差异、利益摩擦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如果协调不好,稳定问题就出来了。因此,很少有国家既能长期快速发展,还能保持社会稳定,而我国做到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其三,比民生。说一个国家的制度好,归根到底要让老百姓生活得好才叫好。
     
      其四,比安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得不错,社会也稳定,但是抵抗不住外敌入侵也不行。我国在加强国防建设上下功夫,也是为了使改革开放的成果得到安全保障。
     
      其五,比应急。就是看我们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不能过得去。
     
      其六,比纠错。尽量不犯大错,少犯小错,犯了错误及时纠正,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制度能力。
     
      制度兴则国家兴,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我国现在正处在这个关节点上,保持制度长期延续至关重要。
     
      当然,对于有些需要改变和创新的制度,也要进行改变和创新。时代是不断前进的,科技、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发展,我们也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制度本身要有适应性和创新性。我们不仅强调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还要强调制度的创新性和发展性。这是第一点,治理现代化本身就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重要目标。
     
      (二)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12个字,“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我们的根基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我认为这是需要巩固的。扬优势指什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总结这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的特征,即集中性、连续性、协调性、高效性。集中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连续性,就是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协调性,就是要协调好各个部分的关系,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高效性,是指对党中央作出的决策执行效率高。
     
      当然,我们还有不少的短板和弱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政府治理领域。近几年,集中式治理在一些地方还时有表现,而没有形成常态化发展的态势,这是个问题。二是社会治理领域。三是环境治理领域。近几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是仍有改进的余地。四是权力监督体系,这些年我们强力反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要继续抓。
     
      (三)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它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我们党高度重视风险问题。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鲜明提出“三个一以贯之”的要求并进行了深刻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2019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补短板,建立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优势。
     
      三、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的基本逻辑
     
      对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要分层次来理解。下面,我从价值体系、制度体系、权力体系、职能体系、机构体系五个层次具体讲一下。
     
      如果用五个字来表示价值体系、制度体系、权力体系、职能体系、机构体系,都有什么?机构体系,用一个字表示,就是“人”,因为机构体系是由人组成的;职能体系,用一个字表示,就是“事”,因事设人;权力体系,用一个字表示,就是“权”,所做的事是权力体系赋予的;制度体系,用一个字表示,就是“法”;价值体系,用一个字表示,就是“理”,法的背后由价值理念做支撑。
     
      第一,价值体系。我们的制度叫做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因此资本主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为的都是资本的顺畅运行和不断扩张。也就是说,资本主义遵循资本的逻辑,社会主义遵循人民的逻辑。那么,封建社会遵循的逻辑是什么?我认为是权力的逻辑。在封建社会,最稀缺的就是权力,因此封建社会的一切都围绕获得权力、保持权力、延续权力以及防止篡权进行。从权力的逻辑,到资本的逻辑,再到人民的逻辑,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因为无论是权力的逻辑,还是资本的逻辑,都是为了少数人的,而社会主义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差别。马克思讲人类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资本主义之前的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基本上讲的就是权力的逻辑;资本主义是人对物的依赖,讲的是资本的逻辑;社会主义是自由个性的发展,也就是人民的逻辑。因此,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其价值指向,这种价值指向外化为三个目标,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我们要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那么,我们的制度、机构、权力配置、政策措施是不是正确,最终就看是不是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是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是判断标准和准绳。
     
      第二,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首先,看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一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有了根本制度,还要讲清楚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第一,党的领导是国家根本领导制度;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第三,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其次,看基本制度。其一,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二,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同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还将过去的五种要素改为七种要素,决定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为什么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认为主要还是考虑到现实针对性,我们要把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成果,用基本经济制度形式固定下来。近些年,仍然有人对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进行争论,然而这件事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最后,看重要制度。我认为,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以外的制度,都是重要制度。
     
      第三,权力体系。从政治学上讲,权力体系包括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从宪法来看,我们的决策权主要是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我们的执行权主要有三种,一是行政执行权,二是司法执行权,三是军事执行权。再来看监督权,从法理上讲,我们有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
     
      我国与西方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国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更核心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理解我国的制度体系,要把握好领导权。党的领导从哪里来?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四,职能体系。经济职能,发展经济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政治职能,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文化职能,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职能,要提供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要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国防职能,要确保国家安全;外交智能,要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国际环境;执政党建设职能;当然,核心还是领导职能。
     
      第五,机构体系。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理解的机构体系是一个大体系,是一个宏观体系,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军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当然,今天来看,还有2018年成立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从国家治理体系全景图来看,位于统领性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然后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和全面依法治国制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前面这三条和其他十个方面不是一个层次的。具体来看,其他十个方面的制度包括:政府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民生保证、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军队治理、“一国两制”、外交工作、权力监督。这是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从十三个方面做了全面描绘。
     
      四、我国制度和国家治理的特质与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具体地讲,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的治理传承和改造了中华文明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民本思想,我们今天的群众路线就来自这里;有些制度对今天仍有影响,比如郡县制度、监察制度、土地制度等。中国治理的思想基础是集体本位的,而西方国家则是个体本位的,这点是不同的。
     
      第二,我们的治理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走向现代化是一个艰难困苦的历史进程。在这场变革中,深层次矛盾层出不穷,引发的社会问题成千成万,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领导核心发挥中坚作用,转型的成功是难以实现的。
     
      第三,我们的治理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衡量一个社会制度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用这一标准来看我们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实际上也是十四个坚持,因为第一个显著优势中包括了两个坚持,具体来看: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二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四是坚持全国一盘棋;五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六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七是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九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十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十一是坚持党指挥枪;十二是坚持“一国两制”;十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
     
      这些显著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始终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部署下进行的,这是疫情防控取得成功的根本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优势,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调配资源,实行“一省包一市”,这在很多国家是做不到的;经济方面的优势,包括国有经济本身的优势,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这一点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鲜明体现;文化优势,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的优势,社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军队优势;社会保障优势,近几年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全覆盖在此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外交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健康共同体、公共卫生共同体等得到很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我国也为全球抗疫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不是单方面、几方面的优势,而是全领域的优势,覆盖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优势,而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接续奋斗的结果;不是一般的优势,而是显著优势;不是“平均用力”的优势,而是用“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统领各方面的优势。因此,这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我国制度自信提供了全方位基础。
     
      最后,我想简单展望一下我们国家治理的愿景,我认为有四个“一”。第一,一个富有领导力的强大的政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党来引领社会的发展,引领民族向前走,因此强大的政党很重要。第二,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政府要提供足够的制度供给,提供足够的信用保障,这很重要。第三,一个有活力的市场。第四,一群有责任心的人民。国家是人民的,归根到底还要靠人民建设、人民治理,当然它也是为了人民的。我们的公民要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贡献自己的爱心。费孝通总结了十六个字,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认为,一个单位如果能治理成这个样子很好,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治理成这个样子更好。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