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东:别为“颜值”付出太多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本任务和主

                            
    0

    时间:2020-06-30  来源:中国网


  •   传统村落现在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整个乡村建设都成为了一个热潮。在我的印象里,光是2016年3月份到8月份,我所知道的关于乡村建设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论坛、交流会就有22场。除了社会舆论在关注,同时,股票、楼市等大批的资本也都涌向乡村,然后许多有情怀的年轻人也对乡村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到乡村去追求诗和远方。所以乡村建设成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从民国时期晏阳初、梁漱溟、费孝通先生那一代算起,到今天,我们对乡村的关注差不多有近百年的时间了。从2000年开始,咱们国家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注乡村的,这说明乡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乡村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一、乡村建设最根本最基础的任务是文化建设
     
      我们怎么理解乡村呢?我不太爱用农村这个词,“农村”是经济学上的定义——搞农业的地方,我喜欢用乡村。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把乡村跟落后、愚昧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其实,保护好乡村的独立价值是我们城镇化道路不走偏颇的一个重要保障。乡村有很多价值,比如经济价值,它能给我们提供水果、蔬菜和粮食;还有很好的生态价值,城里人在城市待腻了就去乡村旅游,看看好山好水,转换下心情。在乡村所具有的多种价值中,有一种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价值——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可以说是乡村建设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首先大家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叫乡村建设,一个叫做建设乡村。我是学规划建筑的,现在我们在乡村里干的事情,99.9%还是在建设乡村,就是搞水、路、电、气、房、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这些都是物质层面的一些东西,对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则没怎么去着手。如果我们没有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尊重和追求,那么乡村建设就缺乏了核心的支持,变成了建设乡村,只满足了物质上的各种需求,好比房子、车子,诸如此类的。现在社会上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产业结构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核心价值观缺失等,归根到底,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为什么说它是文化问题?设想一下什么样的人会往地下打深井,打400、500米,把有毒的重金属、废水排下去,几万年都搞不干净?我们目前的发展,主要是由物质欲望刺激驱动的,缺乏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力。2016年,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引发全社会关注,它是一个单纯的骗子坏的问题吗?是单纯的170号段监管不利的问题吗?不是的,它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的问题。
     
      我们现在正在从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型,有些西方国家已经属于后工业时代了,以不同时代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对事物价值的评判也是截然不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次我带着一些外国留学生去上海玩,拍上海的“万国旗”,竹竿伸出去,上面挂着各种衣服。他们就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够文明,把衣服挂在大街上,不注重自己的隐私。他们是怎么把衣服弄干的呢?用烘干机。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观点。在太阳下晒干衣服,是生态文明的观点。两者究竟哪一种更为先进?这是我们转型阶段需要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1840年开始,西方有了蒸汽炮舰、马克沁机枪,搞得我们很是狼狈,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五四运动,有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度产生了一种文化自卑心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愚昧,没有科学精神的,但那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过激逆反。上世纪70年代,英国有位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阿诺德·汤因比,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中国文明。我们的传统文明中有很多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部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全世界能够延续几千年不断的文明有多少种?我们汉族是一个,延续到今天,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所以不用仔细地去一一剖析就可以断定,中国的传统文明一定有它自身的优势,关键要看从什么样的立场和视角去分析。可惜的是什么?现如今城市里传统文化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文化遗产都在乡村。尽管存在各种各样人为的、自然的破坏,我们国家的乡村仍然保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面积最广、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资源保留并传承下去,在西方的时代之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担当起为人类文明指引方向的伟大历史责任。在乡村里有一类特殊的村落叫传统村落,现在已成为一个固有名词,就是指被国家列入保护名录的一批村落,对它们的保护在这方面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刚才我们说世界正处在由工业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逐步转变的历史大潮中,就中国自身而言,这个过程可分为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是毛泽东建立新中国的丰功伟绩使我们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人从精神上站起来了。大概是30年时间,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是什么呢?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前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实现了经济上的崛起,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先从精神上站起来,再到从经济上站起来,那么下一步,到了第三阶段,历史留给我们这一代的重任是什么?从文化上站起来。我们要努力建立文化自信,并把这种自信转化成一种自觉,着力想办法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在国际上树立文化自尊;我们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就现在来说,钱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了。邓小平同志说要“两条腿走路”,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重要。
     
      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社会上现存的很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等,探究其根源都是由于一门心思地追求经济利益,缺乏诚信等道德约束。文化的缺失会令社会的运行付出更多更大的成本。
     
      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是文化。上面这幅图叫《职贡图》,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大家都知道,汉朝和唐朝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两个朝代,引得万国来朝,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为强大的骑兵和发达的贸易吗?文化的吸引力也至关重要。当时日本的留学生到中国来是为了赚钱吗?当然不是,是为了学习我们的文化。研究历史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日历史上,日本每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都是在我们中国文化衰落的时候。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文化的问题,我们一个一个看。下面这幅图是城市中的居民楼。
     
      可能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好,谁都住得起三居室,谁都有车开,但是防盗窗要一直修到顶层,我们实际上住在监狱里头,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为了成功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尊,让我们整个民族拥有更崇高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文化的复兴并不是传统的回归,因为我们不可能再穿回长袍马褂了,我们需要WIFI,也需要量子通信和高铁。一方面,老祖宗的那套东西不能完全照搬过来,因为很多已经不适应时代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从其他地方取经。有一部分人总觉得西方的制度好。大家在乡村里头走走,会发现一个很让人惊讶的现实,那就是今天在中国的乡村里,基督教的发展非常迅速。往南方走走,有的一个村里面甚至有两座基督教堂。往西北走,伊斯兰教发展得非常迅速。在宁夏、甘肃,村里头的番客楼(闽南一带对洋楼的称呼)立得像森林一样。人有信仰总是好的,对这件事我不过多评价,也不用上升到政治层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是A型血,我受伤了,这时来了个B型血的人,非得把他的血输在我身上,这是帮我还是害我?中华文明传承了几千年,我们的文化血脉里有太多独有的特质,比如生活智慧、社会体系等,强行把外来的价值观加在一个传统价值根深蒂固的地方,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搬老祖宗的东西,也不能指望救世主来拯救我们,应该去探索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即在自身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返本开新,不要抛弃香火,也不要照搬照抄,要想方设法让老树长出时代的新叶,开出时代的新花,逐步塑造我们自身的新文化。
     
      我们的老树根,或者说文化传统,在哪里呢?就在传统村落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注重保护乡村独立价值,保护传统村落的根本意义。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库,如果放任它自生自灭或被人为破坏的话,最终我们可能真的会失去自己的文化面貌。
     
      在这种形势下,2011年,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我很有幸一直在参与相关的工作。国家已经组织了全国性的传统村落调查,截至2016年,登记在案的村落有近2万个,国家级的传统村落已经公布了三批,一共是2555个。从2014年到2016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了114亿的资金投入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工作中。各级有条件的地方都会建立相应的省级名录、市级名录,个别对这项工作比较重视的区县,还建立了自己的县级保护名录。
     
      单从数据上看,传统村落的价值都非常高,我们发现的形成年代较早的村子,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我们国家的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尤其是非物质遗产性的项目大部分都在乡村,所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建立对整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一次极大的丰富,更是历史性的贡献。
     
      保护传统村落这项工作的开展非常困难,按我个人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困难呢?缺资金、缺制度、缺人才,什么都缺,这还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传统村落生存的两大基础已经被冲击得荡然无存了。一个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有一个是传统文化,比如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一整套社会伦理秩序,所以我们处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再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心脏,光靠用机器给他泵血来维持生命,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住他的躯体就非常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在我们规划和建筑界引起很大反响的词,叫“奇奇怪怪的建筑”,这是什么意思?我想不是说方的就不奇怪,圆的就奇怪,而是指没有文化追求和基因脉络的建筑。
     
      祠堂是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类建筑,可是看上面这幅图中的祠堂,使用的是罗马柱,上面还有鎏金。这是一种很怪异的心态和现象,明明是为了显示对祖宗的重视,却模仿西式建筑,拜倒在西方的脚下。从东北到云南,从乌鲁木齐到福建,这样的村庄在祖国各地比比皆是。当然,我们相信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
     
      还有下图这样的空心村。没有内生发展动力,青壮年都走了,就剩下386199部队。“38”就是妇女同志,“61”是留守儿童,“99”指老人家。
     
      我们见过的最极端的村子在山西,以前是有上百户人家的大庄子,现在只留下了9个老人,11颗牙齿。9个老人加起来只有11颗牙齿,村庄衰败到这个程度,没有拯救自己的能力,只能恶性循环。除了客观上人走了的村子被称为空心村以外,在我们的思想和体制里还有一种更严重的空心村应当纳入思考,那就是文化空心村。有的村子可能国家投了很多钱去保护,老房子留了下来,可是里头的人全都变了。从前温良恭俭让传承了传统美德的人都去世了,剩下的年轻人却没有很好地接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没能得到传承的村子,是一种隐性的威胁更大的空心村。
     
      再说生产方式。搞农业,种田特别辛苦,一亩地要用那么多化肥,没有什么收益,所以现在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村民,都觉得搞旅游,让城里人来玩是发展传统村落的唯一渠道。乡村的正业是种田,现在大家好好的田不种,去种薰衣草。薰衣草也有经济价值,但是就想说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尤其在南方,很多稻田变成了格桑花。虽然没有对整个的粮食生产和安全造成冲击,但是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是因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才会有传统村落从前的生活方式,也才会有祠堂这样的建筑。著名的牛栏咖啡是怎么从牛栏变成咖啡馆的?不耕田就不要牛了,没有牛的话牛栏也就破败了,城里有情怀的人就把它租下来改造成了咖啡屋,就是这么个逻辑。所以说没有生产方式的保留,传统村落是很难存活的。
     
      上面这张图是什么意思呢?2014年,一个省里的一个县下了一个屠狗令。因为害怕村里的狗会吓到游客的小孩,要把狗全部杀掉。这个狗说的不是野狗,而是家犬。上图是村民与狗告别的一个场面。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称乡村是“鸡犬相闻”,有鸡鸣也有狗吠,现在很多村庄害怕影响村容村貌连鸡都不准养了。在保护传统村落之前,很多事要先想明白,比如我们保护传统村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传统村落最核心的价值又是什么?很多地方在行动上把保护传统村落和实现其经济价值混为一谈,从目的上就搞错了。
     
      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要求完整、真实、延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以村民为主体,循序渐进。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源于对传统村落价值的判断,是经济价值还是综合价值,是游客看了满意不满意,还是村民住在里面有没有家乡归属感和自豪感。对当代的村民来说,盖一幢五层的砖房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幸福。刚才我们也说过,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有老房子,可以用来搞旅游,而在于它是中华文化血脉的基因库,是治疗当代文化病患的脐带血,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基地。国家安全绝不仅仅是靠飞机和大炮来保卫的。我们要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进行返本开新,由此来保卫我们的文化疆域和文化安全。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文化疆域这个概念,一说我们的国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可是回想一下唐代时的文化疆域有多大,我们就知道文化安全和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大家不要用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村落里的古建筑,比如祠堂、马头墙、石栏板等。现在我们还是习惯于看它漂不漂亮,但实际上它们的价值不只是拿来看的,除了颜值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看上面左上角的这幅图。中国有个成语叫“拐弯抹角”,是个贬义词,指人说话不够直接、直率。不过在此之前,“拐弯抹角”其实指得是过去村庄里的建设,是高度秩序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再看左下角这幅图,水沟旁边为什么会伸出一块石头来呢?现在有些村子做环境整治的时候,要埋雨水管、污水管,另外有个别素质差的游客,会往水沟里面丢烟蒂、果皮等垃圾,那直接把沟填上,铺成漂亮的石板路不好吗?会这样想的人是因为不懂它的价值。这个石头叫谦让石,古时候的人,包括我们现代社会受到儒学影响的一批人,他们非常讲究温良恭俭让。巷子很窄,老人家过来了,要站在这个石头上让老人家先请;我是空着手的,对面有人挑着重担过来了,我要站在石头上,让他先请。现在在城市里出现了什么情况?每天大城市里的早高峰,我们挤地铁,经常为了挤不上车、抢座位打架。
     
      我们保护传统村落,不光是为了保护房子,让一个人去拍照留念,更要把优秀的文化血脉保留传承下来。看右边那半张图,是一间当铺的柜台,我踮起脚尖来都看不到里头,为什么要建那么高?据当地的村长说是出于尊重。过去的人为什么去当铺?实在是被一分钱难倒了英雄汉,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拿去当是很丢脸的,所以当铺的柜台要修得高高的,我看不见你,你看不见我,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人,避免尴尬。所以传统村落里的这些建筑,如果你一砖一瓦耐心地去解读,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截至2016年,三批名录加起来已经有2555个传统村落,有些人提出这个数量太多了,在资金、人才、技术都缺乏的情况下要怎么搞呢?就建议少搞一点。我们类比一下,国家林业局的网站上公布,包括在各个繁育研究基地和野生保护区里的,咱们国家的熊猫大概有2400多只,也就是说,从数量上,一个传统村落差不多能对应一只熊猫。那么为了保护一只熊猫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对传统村落是不是也是同一个道理?
     
      有优秀文化基因留存的传统村落是珍贵的,而如今对它们的保护工作正处在非常重要的阶段,面临着许多困难。第一是自然衰退的加速。一场大雨、一场火、一场地震,也许一个村子就消失了。你去山西、陕西、河北、河南走一走,这种灾害损毁随处可见。第二是建设性破坏,为了过上新生活拆掉旧房子。尤其在某些自治区里,还存在着政策性破坏,为了给新的建设让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被大量损毁。比如说丽江,大家去那里旅游,能看到真正的纳西族民俗、东巴文化吗?没有。反正对我来说,丽江就是一条酒吧街。这就是建设性破坏。
     
      第三是保护性破坏。下面这张图上是一座尧庙,就是祭奠尧的庙宇。它属于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人非常重视它,努力去保护它,于是就把它周围本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环境改变了。这种改变把尧庙原始的选址格局破坏得荡然无存,而且还花费了巨资。除此以外保护性破坏还有很多种,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我们的报告题目用了“颜值”这个词,很多人会为了颜值去整容。人为什么要整容呢?无非就是不自信,对自己的单眼皮、尖下巴不满意,就要去整容。其实就人来说,整得漂亮没有什么不好,但就保护传统村落来说,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挖掘它的文化价值,或者还没有能力去保护它真正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时候,这种把它整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产生诸多问题。为什么对乡村村容村貌的建设会成为热潮?因为文化工作没有抓手。一座房子本来要倒了,我去把它修好了,这类的物质建设和保护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文化工作这种东西见效慢,而且没有明确的考评标准。
     
      可能我再在这个地方干三年就不干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一个小孩培养得认识几个字就不错了。我整天辛辛苦苦抓文化建设,可是考评机制里面没有这一条。那你干得再苦再累,也没人说你干了什么实事。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将工作的重点局限在乡村的物质环境上,去美化乡村。国家在乡村建设上使用美丽这个词是相当精准的,美丽不单是长得好看,还要具有精神气质和内涵追求,它不仅仅是漂亮,可是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却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用在了建设漂亮乡村上。
     
      问题出在哪儿呢?没有文化自信,意识不到乡村独立的价值,就认为乡村应该按照城市的标准去建设才算漂亮。大马路,大草坪,整整齐齐的行道树,剪得像巧克力球一样的万年青,回头一看乡村里的一丛杂草,一片野花,马上觉得接受不了。然后一想到要保留传统村落的特质,那就是建马头墙,结果甘肃也要上马头墙,宁夏也要上马头墙,到处都上马头墙。夯土墙记录了从前那些贫穷落后的年代,很多村落去抄袭、山寨,把它刷得白一点,不是在建设美丽乡村,反而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标准。我非常佩服一个制造水车的厂家,它能把生意做遍大江南北。有的村子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水车,为了整治也给安上了水车。就算水车可以让村落看起来更加美观,可是广西的水车和湖南的能一样吗?广西桂北的和桂南的能一样吗?湘江上的水车和远江上的水车能一样吗?根本不管,村村寨寨都有水车和廊桥。现在还流行在墙上画画,一个村子搞了以后大家都学会了,一说美丽乡村就在墙上画,仿佛这成了一项示范的标准。
     
      看上面这幅图,红灯笼也是绝对的标配。搞笑的是他们也不管这个灯笼是日式的还是本地传统的。美化乡村的标准有问题,除了把不该浪费的钱浪费掉,还有很多其他的危害性,大家可想而知。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三层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有三个层次的任务,其中最深层次也最困难的一项是对文化共同体的保护,它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任务;然后中层的任务是传承生产和生活方式;第三是最表层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对物质载体的保护,比如修老房子,牵电线,挖排污池之类的。三个层次的任务没有先后之分,但在人力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分清缓急,先去解决学校漏雨的事情再去修牌楼,这就是所谓的精准投入。大家都知道要精准扶贫,钱本来就是有限的,穷困的村子还有很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特别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还把钱拿去搞行道树,剪成各种造型,实非明智之举。我们应该优先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记录、解读和保护,因为我们在文化层面的流失真的很严重。很多文化内涵都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并随着那些人的离去永远地消失了。当然文化的挖掘和解读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我曾经求教过很多老师,甚至希望有的老师能够做出一些示范,把村里的文化系统地解读出来,因为在你不了解这个东西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的时候,是没办法很好地去保护它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革时期有一位音乐家,看见一个收破烂的手上有一把意大利名琴,惊为天籁,要用三十斤粮票去换这把琴。粮票没带够怎么办?先让收破烂的给自己留着,回去筹,找朋友借。收破烂的一看那把琴,漆也掉了,斑斑驳驳的,这样跟人家换三十斤粮票,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就把旧漆用刀给刮了,重新刷了一遍白。这就说明如果认识不到事物的宝贵价值,那你做的很多工作就是浪费的,甚至对它有害。假如我们暂时没法搞懂它的价值,至少先不要去胡乱处置它,这就是文化遗产文物保护领域里最少干预原则的由来。“最少干预”就是能不动则不动。在这条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去重点抢救濒危的遗存,去提高防灾的能力,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发展产业的一大目的是为了先让这个村子里的人留下来,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从观念上要注意不要为了提升村落的“颜值”浪费了十分有限的资源;同时也不要因此耽搁了抢救文化遗产的时机,损害了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当我们遭遇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借助老祖宗的智慧,“三思而后行”,想清楚这件事是不是必须要做的,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说近年河边已经有好几个小孩子不慎落水了,那必须要修栏杆防止这种情况再度发生。那么在必须修栏杆的情况下,修什么样的栏杆?非得是西式的汉白玉栏杆吗?恐怕不见得。三思能尽可能减少错误,帮助我们分辨这件事是该做还是不该做。其实标准很简单,只要是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有利的,就应该做并且要优先做。比如村里要建一个手工艺传习馆,算下来需要80万,那是花还是不花?肯定要花。为什么?我们村里会做豆腐,会做黄酒的都是老人家,可能没几年就快要过世了,给他们一间屋子,让他们将手艺传授给年轻人,这是为了传承我们的文化,属于必须做,优先做的事情。再比如村里要修一个路亭,这件事情就比较可有可无,可以先缓上一缓。
     
      传统村落最核心的价值是文化价值,其他价值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把文化保护好,自然会有人来领悟,来感受,这就产生了附带的旅游价值。反过来讲,为了搞旅游而去保护传统村落,就成了本末倒置。我们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以割裂开来。简单来说就是刚好有一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生长了一群人,他们说那样的话,吃那样的饭,用那样的方式来盖房子,用那样的方式来结婚,具有一套自己的精密完整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个系统,我们要完整地保护,不仅如此,还要保护它的真实性。现在很多所谓的民俗文化都变了味道,比如泼水节,本来人家就过年的时候泼一次,现在为了表演天天都泼,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的真实性。另外,还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可持续性,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总而言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还是充满希望的,最终我们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一是要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要有宜人的村落环境。我们保护传统村落不是在保护贫穷,也不是在保护落后,我们也要搞发展,保护和发展永远是并列的。所以一定要发展出宜人的村落环境,给村民创造舒适的居住条件。
     
      传统村落最核心的价值是文化价值,文化实力非常重要,我们要始终坚持这个出发点,不能仅为了“颜值”来搞保护和发展工作,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