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炳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

    时间:2020-06-30  来源:新华网


  • QQæˆa图20200623125318_å‰ˉ本
         (
    马炳坚: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一、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样式

    中国的古代木构建筑都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制作和建造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法则等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至今形成了多种建筑样式,主要的建筑样式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等,歇山和庑殿中又有重檐歇山和庑殿。此外,这些建筑形式又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复合式建筑。

    硬山建筑:

    4

    硬山建筑的特点是山墙和屋面直接相交,两山不露梁架。

    悬山建筑:

    5

    悬山建筑山侧面能看到一部分梁架,屋面向外悬出一段。

    6

    上图是故宫的一个值房,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建筑。这个建筑下层檐是一个庑殿建筑的形状,上面扣了一个悬山,我的学生起名叫“重檐悬山”,但实际是没这个名字的。

    歇山建筑:

    7

    歇山建筑屋顶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悬山,下半部分是庑殿,悬山扣在庑殿顶上。其中一层檐的称作“单檐歇山”,两层檐则是重檐歇山。

    8

    上图为保和殿,这就是重檐歇山。此外,天安门也是典型的重檐歇山建筑。

    庑殿:

    9

    庑殿屋面有四坡,四坡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庑殿脊和一条正脊,共五条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10

    上图为乾清宫。乾清宫、太和殿和长陵的大殿都是重檐庑殿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等级形制最高的。

    攒尖建筑:

    11

    四角攒尖建筑四面尺度相同,四坡屋面形成四条屋脊,顶部有一个共同的交点称为“攒尖”。攒尖建筑亦有不同形式,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等,如应县木塔就是八角攒尖。

    13

    我们所熟悉的祈年殿是圆形攒尖建筑,它的平面是圆形,屋面是攒尖的三重檐。

    盝顶:

    14

    盝顶建筑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井亭就是比较典型的盝顶建筑。

    复合式建筑:

    15

    上图为故宫的角楼。复合式建筑是两种及以上形式组合而形成的建筑。故宫角楼造型复杂,但基本由三种建筑形式组合而成:中间是一座三重檐十字脊歇山,四面有四座重檐歇山抱厦,但两座是山面朝外,两座是檐面朝外。由于角楼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是城墙的拐角,因此其短边山面朝外,与城墙同向的一面檐面朝外。由于组合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角楼从平面和立面看都非常漂亮。故宫角楼素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

    17

    上图为宋代的隆兴寺摩尼殿,它是重檐歇山的主体,单檐歇山的抱厦,山面朝外。

    18

    上图为山西的一个复合式建筑——祆神楼。

    二、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通用法则

    中国传统建筑尽管有多种建筑形式,但总的风格是统一的,这是因为它们在尺度、比例上,遵循着共同的法则(或规则),这个规则,就叫通则。硬山、悬山、歇山、庑殿等建筑形式都是按照这些通则去设计施工的。这些通则就是关于面宽、进深、柱高、柱径、上出、下出、收山、推山等的规定。

    (一)面宽与进深

    19

    从平面上看,建筑都有面宽和进深。建筑由若干间组成,每一间的宽度是每一间的面宽。建筑各间的总宽度叫“通面宽”,同时,进深方向无论开间多少,总深度称为“通进深”。比如图中明间的宽度就叫明间的面宽,明间两侧叫“次间”,次间的宽度叫次间的面宽,建筑的两边最外端叫“梢间”,“梢”就是树梢的梢,是端头的意思。有一些教材中称为“尽间”,我查过《清工宫做法》,“尽”字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尽”是尽头的意思,在过去比较忌讳。所以建筑只有明间、次间和梢间的叫法,如果还有更多开间的话就成为一次间,二次间……如果前后有廊子,廊子的进深为“廊深”。

    (二)柱高与柱径

    20

    从这张图上看不到柱高,只看到柱子的位置。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柱高和柱径存在相对固定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说,无斗拱的小式建筑,柱高是柱径的11倍左右。如果说柱子直径是27公分,那粗略计算柱高就应该是3米。

    (三)侧脚

    我国清代建筑古建筑中,外圈柱子都有侧脚。侧脚指柱子并非完全垂直于地面,是下脚向外侧出一个尺寸,这个尺寸一般是柱高的1%,就像人稍息时的姿势。比如柱高3米,那么就侧出3公分,这样有利于建筑的稳定。

    20

    如上图所示,周边的柱子都向外侧出1%的尺寸;角上的柱子向两个方向有侧脚。

    明代初年和明代以前的建筑,所有柱子都有侧脚,并且都是以建筑的中心点为主向外侧。因此明代以前的建筑的稳定性更好一些。到了清代就简化为仅外圈柱子有侧脚。当然,也有部分建筑的柱子全都垂直,没有侧脚,比如牌楼。

    (四)上出与下出(出水与回水)

    21

    “上出”“下出”又叫“出水”“回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向外挑出,有较大的出檐。小式建筑的“上出”指椽子向外挑出的长度,约为柱高的十分之三。大式建筑的出檐是椽子挑出尺寸再加上斗拱挑出尺寸。所以通常我们知道了柱径就等于知道了柱高,知道了柱高就能算出上出应该是多少。

    此外,中国古建筑建在台基上,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叫作“台明”。台明并不是到柱子中线为止,而是边缘要向外延伸。台明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出的部分称“下出”。延伸多少呢?下出的尺寸约为上出的70%到80%,具体要看建筑的高度。“上出”“下出”二者的尺寸差叫“回水”,其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

    (五)斗口

    大式建筑的基本模数是“斗口”。斗拱最下面是一个斗型的构件,叫“大斗”,又叫“坐斗”,即“斗口”。建筑的所有尺寸都与其“斗口”有倍数关系。按清代工程的做法,台明的上皮到挑檐桁下皮为斗口的70倍。70倍的斗口去掉斗拱的高度,剩下的是柱子的实际高度。

    另外补充一点,小式建筑上出是柱高的30%,由两部分构成上檐出:一部分是檐椽的出头,一部分是飞椽的出头,我们把上面覆的一层椽子叫飞椽,飞椽占整个上檐出的三分之一,檐椽部分占三分之二。在大式建筑上,从挑檐檩的外皮到飞檐椽的外皮,是固定的21个斗口,这21斗口也分两个部分:三分之二是檐椽,三分之一是飞檐椽。同样,大式建筑下面也有台基,台基漏出地面部分叫台明,台明也有向外的出檐,这个出檐是小于上檐出的,相当于上出的80%,它和上出之间的差叫“回水”。回水也是为了防止雨水溅到台明上的。所以我们的古建筑,无论是大式的还是小式的,无论是硬山、悬山还是庑殿歇山,都是按照一样的规矩建造的。

    (六)步架与举架

    22

    中国建筑屋架中,两邻两檩向的水平距离叫“步”,垂直距离叫“举”,由于自上而下各步的举高不同。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屋面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若干段折线,苫背瓦瓦以后形成曲线,屋面自下而上角度越来越陡。为什么要是一条曲线?一是增加采光,尤其是增加冬天的采光,如果屋面是曲线的话,能形成一种“反宇向阳”的形式,檐口的部分翘起一点会有更多的阳光照进去;二是屋面是曲线的,雨水自屋顶冲到到檐口部分就会像抛物线一样,把屋面的雨水抛得更远。所以古人总结,叫做“上尊(陡)而宇卑(缓)”。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每一步的举架不同,但其变化是有规可循的。举高与步架大小的比值称为举架,一般有五举(0.5)、七举(0.7)、九举(0.9)。古代民居的屋面一般两步或三步到顶,两步到顶时,第一步五举、第二步七举,一般建筑不管有几步,最大不应超过九举。祈年殿屋面顶端的举架达到了十三举,坡度远远超过45度。这是特例。

    (七)收山与推山

    23

    歇山的“收山”法则是指确定歇山式屋顶两侧山花板外皮位置的规定,即由山面檐中线向里推一个檩径,为山花板外皮的位置。这样保证了清代建筑所有的歇山的山花位置是一致的,这仅仅是清代的歇山建筑。关于这一位置,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尺度,官式做法也与地方做法不尽相同。

    24

    上图为一个庑殿的构架平面图。庑殿的“推山”指庑殿正脊向外加长,导致山面除檐步之外的各步架逐次减小,山面屋面变陡的规则。通常做法是:第一步,角梁位置仍是45度角不变,从第二步开始推出步架的十分之一,第三步在已推出的十分之一的基础上再推出十分之一,以此类推。推山的结果是山面的屋面变陡,建筑则更添一分雄伟气势。

    以上提到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通用法则。面宽和进深、柱高和柱径、步架和举架、歇山的收山、庑殿的推山,这些基本尺度和基本规则保证了我们建筑物的比例关系是不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曾表示,中国建筑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所谓千篇一律,就是设计、施工所遵循的规则是一样的,但是它能组合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建筑物。

    三、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权衡尺度

    27

    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以斗口为基本的权衡尺度。宋代“材分八等”,到了清代,斗口分为十一个等级,从一寸开始逐步增加,每半寸为一个级差,最大为六寸,一寸就是公制尺的3.2公分。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等级斗口的建筑都存在,比如一等材这种建筑斗口是19.6寸,这样的建筑只是理论上的存在。比较常见的建筑是2.5寸的,相当于斗口是8公分。一般王府的银安殿都是按照2寸的斗口来确定。因为建筑所有的构件都和斗口有直接的比例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确定斗口后,建筑的规模基本也确定了。

    28

    此外,不论是做设计还是施工,都要用权衡表,上图为权衡28表。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上也有权衡表,《清工部工程做法》上面没有列表,但是具体尺寸都有,都是一脉相承的。

    古建筑木构建筑构件、部位间都有比例关系,是以“斗口”或“柱径”为基本模数,这种比例关系叫“权衡”。设计和施工都离不开权衡。有了权衡表,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构件的尺寸,其他构件的尺寸都能计算出来。除了木构件外,瓦石等相应构件也应符合权衡比例关系。比如小式建筑的台明、台基高度,是五分之一的柱高或是两倍柱径,这个尺寸在建筑上不是绝对分毫都不差的,但是大的比例关系不变。

    四、中国传统木构的榫卯技术

    有一个电视台节目,其中有一期内容是用一个木构建筑和一个钢筋混凝土建筑做抗震实验,并进行比对。实验内容是将两个建筑模型放在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中心的两个模拟的地震台,建筑模型的大小、平面的尺寸、平面的形状,包括屋顶形状都近似,共分四次模拟:第一步是5度,两个建筑都没事;第二步升到7度,此时能看出晃动,但是两个建筑也没事;第三步是9度,9度是个坎,因为我们国家抗震设防最高的烈度就是9度。 9度的时候混凝土的柱根已经有裂缝了,而木构建筑依旧没事。

    补充一点,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到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所以这里称为“度”。

    大量抗震实验显示,中国古建筑抗震能力远强于现代混凝土建筑。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中国的古建筑本体与其基础没有连接,地震的力能使它整体挪动,但不会使之损坏,甚至其挪动本身对地震的力还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混凝土建筑则不同,它的结构主体与基础是一个整体,而且深埋地下,混凝土建筑与地震是硬抗。与深埋地下的基础紧密相连,一旦倒塌,后果十分严重。

    另一方面,古建筑构件的接点都是榫卯结构,榫卯就像人体活动的关节,一旦遭遇大的震动,可以活动以消弱地震应力,使其本身不受什么损害。

    32

    上图就是古建筑的柱子和柱顶石。左图中,基础和上面的石头是平放的关系,没有任何连接;中图和右图中,下部设有管脚榫,但并不是嵌固。爬山廊、牌楼等建筑做套顶榫,主要是为防止滑动和倾覆。

    33

    上图为一个具体的榫卯的构造图。三架梁之间,中间的角背也凭榫卯结合,所有构件间都凭榫卯接合,没有焊接。

    34

    上图为一个小式建筑,从柱子到梁,再到两边的枋子、檩组合的榫卯示意,柱头的榫是馒头榫,外形像馒头,梁下有一个对应的眼,用来固定梁与柱头。

    35

    柱子中间插的枋子上的枋子榫叫作“透榫”,即将柱子穿透的榫,榫穿透部分仅占柱径的一半。

    36

    上图为箍头榫,是用于转角部位的榫卯。转角建筑柱与枋的结合方式如图所示。为了做榫卯,柱子被剔掉了大部分,形成了四半,非常薄弱。箍头榫不仅拉结力强,还起到箍住柱头的作用,弥补了柱头因做卯口损失了大部分的问题。榫头外一般会做一些装饰,图中的这种装饰为霸王拳。

    37

    上图为梢檩、小式箍头枋榫卯,悬山建筑檩子向外挑出,下部的箍头枋通过柱头伸出,起拉结作用,垫板不贯通。

    40

    上图为檩子或平板方相交时用的刻半榫或卡腰榫,用于转角处,两边各刻四分之一。

    41

    销子是斗拱常用的榫卯,斗拱是一层一层叠起来的,每层至少要使用两个销子。

    44

    45度放斜梁的情况如图所示。民间有说法是古建筑里没有一根钉子,这是不对的。古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没有钉子。固定椽子、望板必须用钉子。椽子与檩子之间无法做榫卯,为了把椽子固定在檩子上,需要在椽子上钉钉子。

    五、木构件预制安装方法和装配式安装技术

    49

    大木制作必需要用丈杆。由于古建筑的木构件类型比较复杂,榫卯的位置也不尽一致,单凭记忆很可能出现错误,因此发明了丈杆。丈杆是一种画线用的工具,上面标有构件的实际位置和尺寸,不同的构件有其相应的丈杆,比如天安门的大木加工。天安门共有60根柱子,分为几种类型:前后檐柱和托两山的檐柱是一个类型;檐柱到角上是一个类型;内部的金柱是一个类型;金角柱又是一个类型;此外还有内檐金柱。所有的柱子高度是一样的,但是榫卯的位置不一定相同,如果光凭记忆拿尺子丈量很可能会出现错误,一但出现错误整根木料就要废掉,所以就要用到丈杆。做什么构件就排什么构件的丈杆,丈杆上把柱根、管角尺、柱头、枋子口的位置都标注出来。而且丈杆一般是四面,因为四面的榫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四面标的尺寸也都不同。

    丈杆的主要作用是画大木构件,一般丈杆的尺寸断面约为五公分,,有的大丈杆比较长,是五乘以七、五乘以八的断面。此外,过去木匠之间有时候会有矛盾,为了防止有人破坏丈杆,就在端头的位置楔一根钉子进去,这是一种自卫的办法。

    50

    上图是大木画线的符号,过去大木画线是有规矩的,不同的线代表不同的含义。如一条线上斜着画三道,这是截线,表示从这里截断;断肩线则不能截断;升线有四道斜线,用于柱子侧脚;另外画错时,要的打叉、不要的画圈。

    51

    上图为画线工具,常见的画线的工具有120度弯尺、135度的弯尺、墨斗、有画檩子用的岔子板等。

    在大木制作中,木材加工好后,先要弹上中线,接着放上丈杆,按丈杆的尺寸点好位置,画上各种线,然后按线制作。

    一个建筑的木构件成千上万,其组装是有规律的。制作之前,构件上要标明位置号,例如坐北朝南的三间房子,中间是明间,两侧是次间,每根柱子应先写明位于明间的哪一侧,是什么柱子,朝向哪一侧,如:“明向东——缝前檐柱朝北”即指明间向东侧南边那棵檐柱。这样在安装的时候就不会出错,这些都属于非遗的内容。

    大木安装要严格按照位置号安装,大木安装的一般程序和规律可概括为:
            对号入座,切记勿忘。先内后外,先下后上。
            下架装齐,验核丈量。吊直拨正,牢固支戗。
            上架构件,顺序安装。中线相对,勤校勤量。
            大木装齐,再装椽望。瓦作完工,方可撤戗。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