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中国文化博大智慧

                            
    0

    时间:2020-07-07  来源:新华网


  •   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郭继承,本期报告的题目是《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中国文化的博大智慧》。
     
      一、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这句讲话涉及的中国文化非常多,比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经典理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凝练。在历史长河里,这些中华文化和思想将会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之后再适当地讲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隐公六年》,其中记述了一件事,“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句话是说五月十一日,郑庄公入侵陈国,得到全胜。往年,郑庄公请求与陈国讲和,陈桓公不答应。这时陈国的五父劝陈桓公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仁”是说我们的内心要注重美德;“善邻”是要对自己的友邦邻国友好;“国之宝”是国家宝贵财富的意思。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国家平安,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就一定要重视“亲仁善邻”。
     
      “亲仁善邻”有两个指向,“亲仁”是内在,表现为领导人要提高自己的修为,要不断地明明德,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质,真正地为百姓服务。“善邻”是外向,代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
     
      “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尧典》。《尚书》的内容主要记述了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早期先人对治国理政智慧的总结。所以,如果想了解中华民族先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智慧和治国理政能力,就一定要读《尚书》。《尚书·尧典》记述的是尧的治国理政经验。注意“典”字不能随便用,只有当一个著作被称为经典或者能够传世,才能成为“典”。因为中华经典都是历久弥新永远散发着光芒的思想和内容。
     
      《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句话把中华文化内在的治理逻辑清晰地表现出来,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比,我们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克明俊德”的意思是领导人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德性,提高修为。“克明俊德”要达到的效果是“以亲九族”,“九族”指自己的亲族,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
     
      中华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其中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中国人依靠土地,只要没有兵荒马乱,没有重大自然灾害,中国的先人就不用颠沛流离。因为种庄稼是相对稳定的,土地不会跑。只要气侯正常,没有战乱,就会出现家族,一个大家族往往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所以农业文明的家和国是同构的。
     
      家族的关系往往不好处理,如果个人的修为不好,自私、狭隘、偏执就不会与家族亲人有好的关系。只有个人的修为好了,做到公道、体贴,会照顾、理解别人,才能达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的效果。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这句的意思是家族和睦以后,才能去造福百姓。如果百姓也服务好了,他们都知书达礼,达到这个状态就是“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的“万邦”代表其他国家。这时国内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处理国与国或者部落和部落的关系。“协和万邦”表达了要友好和睦地处理好国与国的关系。
     
      北京的协和医院大家知道,虽然它是以西医为主的医院,但它的名字却来自于中国文化。并且现在我国大力提倡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我想协和医院的“协和”两字也出自《尚书·尧典》。
     
      和尧相比,后来的舜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比较复杂的环境里,可是舜对父母没有怨言,他把亲人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正因为这样,尧经过考察,才把位置给了舜。
     
      习近平主席之所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引用“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因为亚洲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并且传达了中国对于国与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相处方式。
     
      17世纪西方开始发展,到了18世纪,他们通过工业革命走到了人类发展的最前沿。在那之后很长时间里,西方社会主导了国际关系和规则。那么西方所主导的国际交往规则有没有问题呢?就目前而言,国际交往的规则应该怎么样重建才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带着以上问题,我先讲一件事情。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史称巴黎和会。当时中国是协约国,参与了对同盟国的作战,曾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当时的中国在1840年之后就备受凌辱,这次巴黎和会,中国人作为战胜国,本可扬眉吐气振奋一下国民,并要求把战败国德国所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收回,但事与愿违。当时那些列强根本不尊重中国,强行要求中国代表按手印,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是对中华民族极大的羞辱。
     
      在这次巴黎和会后很多中国人看清了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交往规则是弱肉强食、零和游戏、丛林法则、赢者通吃。
     
      当今人类渴望和平安宁,像西方主导的国际交往规则就显得非常不合理了。在这个背景下,中国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建构一个新的合理的国际交往理念。在党的十八大后,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现在有些人会问,飞速发展的中国将来会不会称霸?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这绝不是外交表态,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智慧上得出的结论。世界想要和平安宁一定要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地球的事是大家的事,每一个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中国文化所提倡的理念。
     
      讲到这里,大家对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内涵应该理解的比较全面了。我们不仅要服务好本国人民,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要对国际社会发展负有责任。如果世界不稳定,中国怎么能过得好?
     
      再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类在发展自己的时候,也要照顾到自然环境。因为人和自然界处在密切的关联中。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理念为整个国际关系的建构,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安宁贡献了极重要的智慧。
     
      二、跟着习主席学国学——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曾经对青年有个寄语,他说,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这句话出自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我解释一下它的出处,这样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习近平主席为什么用这句话,以及用这句话的内涵和启发。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他的心学对中国的思想史,乃至对人类的思想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阳明早年参加科举并不顺利,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耻辱的事情。但是他对此却不以为然,并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不会因为考试不中而感到羞耻,我会为考不中而灰心变得丧气而羞耻。
     
      王阳明认为如果因为考不中就内心有剧烈起伏,是个人修为不好。这句话是王阳明在20多岁时说的,可见,他内心是按照圣贤的“知止而后有定”来要求自己的。
     
      后来王阳明中了进士,步入了仕途,有一次他因为替别人仗义执言,得罪宦官刘瑾。大家知道在明朝的政治生态中,宦官参与政治是明朝的一大弊政。当时刘瑾勃然大怒,王阳明被打了40杖,并被贬到贵州龙场驿。被打后,王阳明拖着受伤的身子从北京南下,途中险象环生,几乎命丧黄泉,吃尽苦头后,王阳明到了贵州龙场驿。这个龙场驿的级别类似于现在的科级,地处偏远、荒凉,还有很多瘴气。王阳明的内心经受了极大的挣扎和痛苦,因为那个环境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该如何安抚自己?王阳明恰恰在极端痛苦的时候,实现了思想的极大突破,他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怎么能成贤成圣,就是要“吾性自足”,因为悟性即理在心中,不必假借外物。
     
      王阳明从小就以成圣成贤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在很小的时候,王阳明就立了大志。如何能成圣成贤?王阳明一直在心中在寻找答案。终于在龙场悟道时,他对如何成圣成贤有了答案——“吾性自足”。王阳明有了觉悟后,他的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了,他成了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此之前,王阳明没有招收学生,因为他觉得他说的都是圣人的话,不是他自己的话,没有把握招生。而在龙场悟道后,他自己有了思想,是正悟和智慧,这时他觉得可以收学生了。他在招生的时候对学生是有要求的,于是他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其中就有让大家要立志这一条。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如果真正立了圣人之志,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圣人,真正立了贤人之志,将来就可以成为贤人。这句话表面似乎很好理解,其实它非常深刻。人对自己都有很大期待,尤其对年轻人来讲太正常了,可是年轻人怎样才能有成就?一个人真的有了成就绝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一定是为了国家利益,是在造福人民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只有这样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人这一生无论有多高的成就,首先要有“芽”,有“芽”之后还要有阳光、温度、水分这些营养才行。想成大才的青年朋友,如果没有“芽”的话可以用一个词形容——焦芽败种。一个人没有“芽”,外在有再多的阳光、水分、温度都无济于事,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古代的圣贤们在人的立志方面都极为严苛,如果立了大志,这个“芽”就饱含了巨大的能量,一旦破土而出,就能迅速成长吸收各种能量,从而成为一个大才。反过来讲,如果立志很小,这个“芽”的能量并不饱满,就有可能萎缩掉。
     
      有的年轻人把将自己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作为毕生追求,真正地去做事,不耍嘴皮子不空谈,永远奋发有为,这是大志。如果一个人立志很小,其动力就会很小,难免出现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情况,纠结、茫然、挣扎、痛苦、迷茫是其必然的状态。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4月30号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肯定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价值,同时也对青年人如何成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青年人成才非常重要。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访问莫斯科的时候讲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中国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朝气蓬勃则国家朝气蓬勃。青年人要有大抱负、大担当,但如果青年人懈怠,青年人不思进取,青年人无所事事,整个国家的国运就会急速衰败。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定不要忘了青年的教育。因为青年的教育代表了未来,要把如何重视青年,教育好青年,培养好青年当做国家的永恒任务。我们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国运昌隆,万古长青。
     
      如果不重视青年的发展,只看当下,当历史的交接棒交给年轻人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担当好伟大使命的。当面对国内外极具复杂的形势时,面对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惊涛巨浪时,年轻的朋友能承担起让国运不断发展的历史责任吗?我们对此要有警醒。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尤其是青年朋友,你承受挫折的能力大不大?吃苦的准备有没有?今年面对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我有几句寄语,祝福你们找到好的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我要提醒,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一步一步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期间会经历无数的考验,其中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预见到的,预见不到的问题会纷至沓来。想它来它也会来,不想它来它也会来,在这个时候,对中华民族而言,如果想永葆生机,要让我们的国运昌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中国人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当所有的考验来到中国人面前时,我们都有能力去化解、应对、处理它,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所以,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的指导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您是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立志,不要让孩子做焦芽败种。如果你是青年朋友,在面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时,你责无旁贷,我们必须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奋斗,要用一辈子努力为人民的福祉去打拼。面对复兴路上的惊涛巨浪你们要做好准备。青年朋友,你们爱美也好,追星也好,这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有阳刚之气,要有钢筋铁骨,只有这样在面对风险和考验的时候,才能乘风破浪。
     
      三、跟着习主席学国学——夫孝,德之本也
     
      2019年2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引用了“夫孝,德之本也”这句话。春节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习近平主席谈到了孝,谈到了维系家教家风和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是,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通过这段话,我们体会到了习近平主席对未来中国社会,包括对老年人幸福以及家庭和谐的关心和期望。“夫孝,德之本也”出自《孝经》,它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基本伦理。在今天,有些人难免对孝道有一些误解,并且它在学术上还有些争议,但我们不在学术上去考据它,我们就从孝道去理解它。《孝经》的原话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为什么重要?讲一个故事,一次我参加一个会议,在会议上有一个大学老师和我坐在一起,当时台上有一个嘉宾在讲孝,讲得效果很好。这时,这个老师对我说,孝多简单,孝敬父母是小孩都知道的道理,至于下那么多工夫去宣扬孝吗?于是我对这个老师说,你作为法学专家,对西方法学、西方哲学了解的肯定比较多,美德在你的学术圈里重要不重要?如果大家懂西方哲学的话,亚里士多德、康德这些西方哲学大家对美德探讨的非常多,可以说,美德问题是西方哲学、伦理学最核心的问题。
     
      我说完这个后,这个老师就说美德是整个西方哲学、法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我又问他,一个人的美德和德性从哪里来?大家注意,美德和德性不仅中国人重视,全世界的文明都重视美德和德性。一个人的德性是天上掉的吗?这时这个老师说不是。我说我告诉你,德性的参天大树最初的那个芽就是孝,这个老师一下子就抓住我的手,说,谢谢你。他恍然大悟,因为孝太重要了,应该很好地去提倡孝。
     
      一个人的美好品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胚芽,需要经过培养才能养成德性的参天大树。中国在古代是农业社会,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实现工业化了,已经向更高的文明形态前进了,但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尤其是家族社会中最重要的东西以及维护家族伦理的根就是孝。当我们行使孝道的时候,不仅要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照顾,还要在精神上进行陪伴。
     
      所以《论语》中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照这种观点,狗和马也都可以得到饲养,如果侍奉父母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与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让父母老有所养这是最起码的。在陪伴和照顾父母的时候,能培养人许多美好品质。
     
      习近平主席还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有一次有个人问我,他说孝敬父母重要吗?我说,你想孩子有出息,家庭和谐,家族兴旺吗?他说,何止我想,天下人都想。我说,如果你想就必须做到孝。这个人说为什么?我说一个家族、家庭就像一棵树,树有树根、树干、树枝。这个树枝是子孙,树根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就是说一个家族,只有这个树根被照顾好了,它吸收更多的营养,整个树干和树枝才能枝繁叶茂,子孙兴旺。当通过孝道在家族里树立了良好家风和家教时,我们的孩子才能具备良好品质,这些品质是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在2019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谈到的“夫孝,德之本也”实际是号召国人重视孝道。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教家风,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家教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注意!孝绝不是简单的愚忠愚孝,在新时代,孝就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这是我们应尽的天然责任和义务。我希望通过这堂课告诫、勉励自己,也希望所有听课的朋友,用一生的努力去让老人心安,在物质上照顾老人,在精神上陪伴老人。孝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思想,在今天我们要继承它,发扬它,这对个人成长,对老人的安度晚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2019年3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处理好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关系。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出自《论语》,其原话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对象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中青年干部,这些人正处在人生事业的上升期,有抱负,有担当,他们对国家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他们难免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必须重视的问题。是为了做官去做官,还是为了所谓的权力、地位去做官,是不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是不是要真正为了人民做事,为民族谋复兴,是不是要把毕生的经历和心血献给这个国家和人民?所以,习近平主席的要求非常清楚,就是要坚守精神追求。不能因为自己位置的高或者发展的比较好,而忘记了初心。
     
      习近平主席为什么要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因为在干部的培养过程中,比如面对别人发展的好,成长的快时,我们的内心如果不舒服,就会对整个团队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个人修为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见贤思齐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当见到比我们优秀的人时,要向别人看齐,学习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而不是嫉妒。
     
      见不贤而内自省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当我们身边有不贤的人,甚至有些违法乱纪的人时,我们不要去嘲笑、讽刺,而是要从别人的不贤中警醒自己,反思自己,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得到净化。
     
      在这个世界上始终有比自己优秀的人,这是太正常,太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时我们要正确看待此事。所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治疗人性中自私、嫉妒、虚荣、攀比的一剂良药。我们应该感谢有一个好机会可以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一起处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优秀的人怎么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怎么分析问题,怎么应对困难。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敞开胸怀,打开格局。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格局。格局大就能为自己扩大视野。无论是谁都应该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当做人生指南。任何嫉妒、狭隘、虚荣、攀比只能让我们越来越落后,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被时代所淘汰。正确的做法是打开自己的胸怀,打开自己的心量,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然后承认别人的优秀,容得下别人。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不贤的人,这时我们不要嘲笑别人,而是要去反思自己。重要的是我们把身边的人当成一面镜子,学习长处,反思缺点。
     
      五、跟着习主席学国学——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是实现国家统一。《告台湾同胞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民主党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对台湾发表的公开信,被视为是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文件,其在中国历史上总共发表五次。其中,以1979年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的最为著名,其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告台湾同胞书》其实是大陆发出的一个橄榄枝。
     
      在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新的历史结点,对两岸的统一提出了新的号召,其中的重点就是“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这句话出自《易经》,原文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就可以知道时序季节的变化,而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美好情操、美好品德,就可以教化天下人民,让人的境界提升,也让社会发生变化。《易经》有六十四卦,其中有一卦是贲卦,这个卦的卦相上边是山,下边是火。此卦的原文是“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此卦在《周易》里象征的是文化。
     
      比如一个有文化的人,他的言谈举止很得体,表达能力很强,很睿智,很有洞察力,那这个人给别人的感觉就是光灿灿的。其实国家治理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去弘扬文化,发展文化,通过文化来滋润人心,来浇铸国魂,为整个民族的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
     
      虽然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强大的经济,强大的军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其根本是国魂。国魂代表了一个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
     
      所以思政课的老师的一个极重要的任务就是培根铸魂,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国魂,那就是魂不附体。一个没有魂的民族,一个没有魂的个人,就表现为没有志向,没有愿景,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精神追求,这个民族,包括这个人是不可能走远的。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民族,不管现在多强大,一旦遇到考验,恐怕很快会分崩离析。中国的五十多个民族之所以能粘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靠文化的力量,大家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靠看得见的硬实力,还要看看不见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至今,一个极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并且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我希望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工作者,要深刻地领会并不断地去践行。
     
      能让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是国魂,怎样构筑这个国魂,就是要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要靠文化。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所以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的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
     
      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振兴和发展。也就是说,文化能不能让人钦佩,有没有高度这点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必须要重视文化,弘扬文化,我们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对于任何伤害祖国统一,破坏国家稳定的事都不要去做。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