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0

    时间:2021-02-02  来源:新华网


  •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家庭教育公开课。非常有幸,我们请到了两位嘉宾跟大家一起探讨问题。一位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主任、国内生命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刘慧教授。
     
      刘慧:谢谢。
     
      主持人:另外一位是来自北京大兴区的家长朋友王建军先生,欢迎王先生。
     
      王先生:您好。
     
      一、孩子在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主持人: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小学生的学习,我想先请王先生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与自己孩子相处时遇到了哪些学习方面的问题。
     
      王先生:我可能平时对孩子的管理比较严格,他好像有一种叛逆的心理,现在也不是很听话。
     
      主持人:不是很听话?
     
      王先生:对,而且自信心也不是特别足。
     
      主持人:您的孩子现在多大?
     
      王先生:现在是9岁。
     
      主持人:9岁,那就是上小学三年级。
     
      王先生:对,还有就是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集中,在家写作业的时候,或者在上课时,经常出现走神的情况。
     
      主持人:很多小学生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刘老师对刚才王先生反映的这些问题有什么见解?
     
      刘教授:刚才听王先生谈自己孩子的状况时,用了这样一些词语去表达,比如爱玩、不听话、不自信、注意力不集中。我想,每个父母都会对孩子有很多的期望,包括家长自身的发展经历与孩子比较后的期望,与同龄孩子比较后的期望,因此在家长的语言表达中,“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
     
      但是反过来看,三年级的小孩子已经过了一二年级这种过渡和懵懂的阶段了,他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这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个表征。
     
      第二点,我们谈到了不自信的问题。我认为,这件事要从两方面看,我们接触的小孩子中,有一些表现得很自信,但也很盲目,他不在乎大人对他的评判。另外一种类型的孩子,表面看很不自信,但可能是因为他有更为周密的思考,同时他还有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他怕自己的表达会被成人用“不”来评说,他怕来自于外在的否定,因此他的表现在我们看来就是很不自信。此外,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的女儿小时候也是这样。我记得那时老师给她的评语都是说你是一片静静的绿叶,什么时候能够就像花儿一样绽放之类的。我也会经常反思她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像你所说的,总是有点不自信。
     
      王先生:不爱表达。
     
      刘教授:我总是跟她说,你看老师说你静静的,这样很好,但是你要是能再主动一点就更好了。记得有一次,我到他们班去听课,那天老师上课时叫她发言了。晚上回家时她跟我说,我今天发言是给你面子。我当时就很奇怪,发言为什么是因为给我面子呢?我问为什么,她也不回答。直到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她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之后,才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她在三年级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对老师的提问有了想法,就举手了,但当老师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又把答案给忘了,她觉得很尴尬,就脸红地坐下了。这就造成了她的一种自保行为,从此以后上课再也不主动发言了,直到考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她才把自己的内心打开。
     
      所以我想,孩子表现出的不自信可能未必是真的不自信,而是他有自己的立场和经历。我们作为家长,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变成了要求;第二不要把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横向比较;第三要以不同的方式,或者可能的方式去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真实的情况。但是,从我的例子来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只有当他真的获得了成功才会有自信。因此从这点上来看,我们不要以孩子一时的表现,给他贴一个“不”的标签。作为家长,应该用正向的方式,比如你的言辞、眼神、表情、语调等等,把“你能做到”的这种自信传递给他们。
     
      主持人:是的,非常感谢刘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和女儿相处的故事。我想刚才的故事中,我读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怎么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我们可能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他能不能达到我的预期,或者我理想中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应该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的细节有更高的敏感性,去走进他,而不是用我们的标准去评判他;第二个关键词是期待。我相信作为家长,这个期待一定是有的,而且是不低的,我们一定希望孩子能够好,甚至比我们更好,但是该怎么样去处理这个期待?或者怎么样去理解这个期待呢?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有一句与刘老师所说的“期待”相关的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如果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旅程的话,那么家长要给孩子做的不是提供一个目的地,而是在他的这个旅程的过程中不断提供丰富的补剂,提供营养,提供支持。很多时候我们家长,都把这种期待变成了一个终点,我期望你达到那个终点,就像赛跑一样,但是你怎么达到,过程是怎么样的,并没有去关注。但实质上,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平和的心态去看到孩子在成长的这个过程中,到底遭遇了什么,感触了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
     
      王先生:对,没错。
     
      二、如何发现孩子优势潜能
     
      刘教授:刚才主持人谈到那本书,是从做生命教育的角度去看孩子。虽然孩子是父母所生,但他一旦脱离了母体,就成为了他自己,而且从生命的角度来说,他只能成为他自己。这意味着什么?尽管他遗传了父母的基因,尽管他由父母养育,但他也不能完全成长为父母的样子,或父母期望的样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的期待往往是好的,但是这种期待和孩子本身的优势潜能也许并不相符,强求就会给家长带来失望,给孩子带来压力,
     
      孩子在成长中,并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潜能,那我们做家长的就应该给他“搭台子”,给他提供各种平台,在广泛的接触当中观察他的兴趣在哪里。
     
      同时,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浅尝辄止,要有一个慢慢引导的过程。但如果孩子真的尽力了,却仍然做不到,也不要勉强。这并不是说他这件事做不好就什么事都做不好,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身的特长、优长,或者叫优势潜能,就看成人能不能发现。
     
      王先生:对,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一些特长。
     
      刘教授:对,关键是你愿不愿意让他去做他的特长。
     
      王先生:但是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很少能发现孩子的优势。
     
      刘教授:对,因为你的心静不下来,没有走进他,你只在想我是成人,我是为你好,我在发号施令。
     
      王先生:对,或者家长早就已经把目标给孩子设定好了,一直想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刘教授:对,所以你觉得这样他能做好他自己吗?这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再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和成人的不同。我们小时候,不管干什么,都会去努力地做喜欢的事,没有对这件事什么时候能完成的焦虑。但是成人不是这样,成人做事的目的性太强,往往忽略了过程。这样的状态对于孩子来说,无非就是揠苗助长,不是遵照他生命的节律、特点。所以我想总结一句话,孩子是父母所生,但一旦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更别说两个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静待花开,帮助他去发现优势潜能。
     
      王先生:对,没错。
     
      主持人:刚才刘老师从生命的角度,从成人和儿童关系的角度,告诉我们做家长的应该走进孩子、尊重孩子,并且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潜能,而我们就是要去激活他们,去发现他们,给他们更多的支持性的平台。
     
      三、如何化解家长教育焦虑
     
      主持人:我想王先生可能已经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刘老师的观点,但是回到家后,面对学校和老师的督促,面对各种各样的家长微信群,仍会产生一种焦虑的感觉,是吗?
     
      王先生:对,回到家之后,看到孩子的表现,有时候还会比较着急,之后又按自己的规律,给孩子设定目标,让他按这个线路走。
     
      主持人:好的,其实像王先生这样并不是个案,当前很多小学生的家长都会遇到这种教育焦虑的问题。那么我想问一下刘老师,这种焦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教授:我想先问问王先生,从您的角度来说,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先生:其实就是和别的学生攀比,看到自己的孩子什么样,再看看别的孩子什么样,就会很焦虑。
     
      刘教授:我觉得这种情况在现实当中是在所难免的,包括我们教育工作者也一样。我们有一定意义上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想尽量避免这种功利性的观念,但是真的到了决定他命运的时候,比如中考、高考时,仍会觉得如果他能够如愿,心里会有莫大的安慰,如果他不能如愿,就是做父母的失职了。因此,为了到那时候自己不自责,这种压力就变成了现在的一种焦虑,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正常的。不过,焦虑能解决问题吗?
     
      王先生:焦虑真解决不了,只能给孩子更大的压力。
     
      刘教授:那么这样的一个状态怎么解开?这个是一个难点,但是也有一些方法。第一,在观念层面上,我们要把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第二,我们要把爱正向传递。这种焦虑就是一种负向情绪,带给孩子的可能是一种不相信的他感觉。
     
      第三,我们要相信孩子。“人之初,性本善”,一定意义上讲,这不是唯善论,人性当中是有善性的,孩子在做一些与成人的看法、愿望相反的事时,可能正是其向正向改变的契机。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有助于他成长的,会不会因为我们的焦虑,把爱变成了一种阻力,甚至把他的心搅乱了,使他不能集中精神去做该做的事情。
     
      四、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主持人:我想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或相处的过程中,不是要简单地找到一个立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更多的应该是停下来想一想,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接下来请王先生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跟自己的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平时有这样深度沟通、促膝而谈的情景吗?
     
      王先生:偶尔会有,但是次数不多,因为毕竟之前一直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有时候看孩子实在不愿意按我说的去做,才会跟孩子沟通一下,了解一下孩子是什么想法。
     
      主持人:您是80后的家长是吧?
     
      王先生:对。
     
      主持人:其实现在80、90后为人父母之后,持有的观念和70、60后家长还是不太一样的,他们可能会更尊重孩子。但是也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在为人父母之前,觉得我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他更多的自由,让他成为自己,但是做了父母之后,好像又变成了另外一种情况。
     
      王先生:想法不一样了,肯定不一样了。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您自己一定有很多亲身的感受。
     
      王先生:主要是自己的压力比较大,与其他人攀比等,还有自己孩子在一些事上特别拖拉。
     
      刘教授:我觉得,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需要一个丰富的生活。他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他的需要,但是我们成人很可能读不懂、不理解,这样就很难从中正面引导他。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在哪里,要读懂他的表达方式。
     
      此外,我觉得在家庭当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从孩子来讲,他要在早晨7点多少到学校?
     
      王先生:7点15分。
     
      刘教授:下午几点回来?
     
      王先生:15点45分。
     
      刘教授:从7点15分到15点45分,基本上是8个小时。学校是介于家庭和社会中的桥梁,是孩子从一个个体走向社会化要经历的必要过程,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到,一个人如果长期干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很枯燥。那我们怎么改变?考虑到孩子的自然性,尤其是三年级以下小孩自然成长的广泛兴趣,让他有多种尝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让孩子天天在学校做题,回到家还做题,他就没有了新体验,自然也就没有了兴趣。
     
      对于我们父母的角色,不要把自己变成老师,或是老师的助手,这是解开亲子关系矛盾很重要的方面。家长应该做什么?提供孩子需要物质的帮助、陪伴。多陪孩子聊天、玩耍,给他一个提供一个温暖的、安全的温馨环境。
     
      此外,孩子在其天性的主导下,他是自由的、爱玩耍的。如果他真的变成了大人想象中那种规规矩矩的样子,没有了童真,其实挺可怕的。
     
      王先生:对,那样更可怕了。
     
      刘教授:对,所以我觉得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刚才我们谈到爱上学习,其实我们需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吗?我觉得不需要,学习是人的天性,如果他不会学习,就没办法生活、生存,比如人生两大最难的东西就都是他自己学会的,说话和走路。一个人在学走路的时候摔了多少跤?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他摔跤、走不好,就责怪他。相反我们成人在这时候的眼光是鼓励的、期待的、赞赏的。而孩子正是在这样的眼光和期待中获得了能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人的天性。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如何让他爱上学习,而是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有没有设置很多不利于他培养学习兴趣的、不符合他的一些要求。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不要把家庭变成了学校,不要把饭桌变成了课桌。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每个孩子来到父母身边都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刻画。其实每个孩子出生都是带着他的先天遗传的潜能来的,他所能做到的都是他的潜能所赋予的。
     
      所以我们要把教育比作什么?教育更像农业,我们更像园丁。我们要做的是给他培土,给他施肥,给他浇水,天好的时候晒晒太阳,暴风雨的时候也不能完全遮挡。我们总说要养育孩子,养就是把他已有的东西养出来,育就是给他能量。
     
      再有一点,就是要给予孩子时间,或者说要深度地陪伴。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表面上是跟你在一起,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坐车出去,在高铁上,妈妈自己在那玩手机,孩子在妈妈身边爬来爬去,甚至连叫她都没有没听到。
     
      此外,陪伴不仅要在时间上,还要在内容上。如果家长天天愁眉苦脸或冷若冰霜,那孩子就会慢慢地被这些负能量影响。因此,在家庭当中,有一个词很重要,就是“共识美”,即在有限的共同在一起的时间里,创造共同存在时的美好。
     
      王先生:对。
     
      刘教授:对吧,你要做让他高兴的事,不能总让他做我们家长高兴的事。其实孩子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总是要看着父母的脸色,他如果想干什么,还需要问你能帮我一下吗?你愿意吗?都是在求着的,因为毕竟他的能量是有限的。孩子需要成长,那么做父母的就不要认为我把能给你的已经给你了,你就要听我话,而是应该问问孩子需要什么,比如问问孩子今天想干什么,爸爸妈妈陪着你干。
     
      王先生:对,其实平时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如果不说学习方面的事,孩子其实还是很喜欢跟家长一起互动的。
     
      刘教授:对,我有一个学生给孩子在外边报了一个英语班,她为了巩固孩子的学习,就总想用英语跟他对话。结果小孩就是说,妈妈你不是老师,你不要跟我说英语,你是我妈妈,你要陪我玩。你看,这么小的孩子都会把角色分得很清楚。因此我觉得,如果父母失去了自己的角色,可能会适得其反。
     
      主持人:对,我想刚才刘老师给我们讲到了,亲子关系需要的是陪伴,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很多家长说会陪着孩子写作业,其实在刘老师这个观点来看,它可能不是高质量陪伴,更多像是监督、监管、监工这样的一个角色。所以,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可能不只是需要我们跟孩子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一种真诚的、无以复加的爱去影响孩子。
     
      爱其实是一种艺术,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家长需要在什么时候介入,什么时候干预,什么时候相信,什么时候需要等待。今天刘老师跟我们谈到很多内容,其实是从一个更深度的层面帮我们去剖析现在小学生家长所产生的焦虑、困惑、紧张的一种心态,虽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些很具体的家庭教育的策略,但是能够从一个认识的层面扭转我们的一些观念。
     
      好的,今天通过王先生还有刘慧教授的分享,我们总结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经验,同时也展开探讨了很多为人父母,作为老师,作为一个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应该做些什么的问题。最后我想就今天的内容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和提炼。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还要有更多的高质量陪伴,要多跟孩子沟通,去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而不是用我们的标准去判断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教育者,也需要去反思我们对于孩子的爱,是不是一种占有,是不是一种控制。回到之前谈过的两个比喻,我们家长到底是园丁式的,还是木匠式的?我想可能很多中国式家长都是一个木匠,拿到了一块木头,就把它雕刻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但实质上这并不是孩子自己期待的面孔。理想的状态是每一位家长都成为一个园丁,我们尊重孩子,给他提供充分的土壤、养料,给他阳光,同时在这个种子生长成小苗的时候,如果出现的一些枝枝芽芽,我们也要适度介入,帮助他修剪,杜绝他的一些不良行为,帮助他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我想今天的谈话,不仅涉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困惑,同时还深入到了教育的机理,深入到了生命,以及人发展的根本问题,相信能够给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深层次的启发,再次感谢两位嘉宾今天参与我们的对话,也感谢观众朋友参与我们的活动,谢谢大家。
     
      刘教授:好,再见。
     
      王先生:再见。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