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0

    时间:2021-04-09  来源:新华网


  •   首页>报告>文稿>经济>正文
     
      王永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1-04-08 14:22宣讲家网王永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字号:
     
      摘要: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王永中围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课题,详细介绍了双循环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以及十项重要任务等。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t015888854c2235d9bb
     
      王永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一、“十三五”时期以及2020年的重要成就
     
      (一)“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成就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
     
      第一,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按现价汇率,约10900美元),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三,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异地扶贫搬迁,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第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超过2100万套。
     
      第五,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第七,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第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五年持续奋斗,“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绿色部分表示人均GDP高于全球水平的国家和地区。2020年全球人均GDP是10500美元,而中国,刚才讲到,按现价汇率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为什么在2019年还未达到,但在2020年就达到了呢?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大幅衰退,导致大部分国家的人均GDP大幅下滑。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实现了正增长。另一方面,汇率的波动,特别是自2019年第三季度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相对美元大幅升值,也就是说,人民币相对其他国家货币也在大幅升值。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均GDP早于预期地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人均GDP高于全球水平的国家和地区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地区、中东地区、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其中,亚洲地区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等。
     
      目前,全部高收入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16%。而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后,仅中国人口就占世界人口比重的18%。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人口板块迁移。如果中国的人均GDP在未来稳定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意味着我们稳定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那么世界高收入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将是34%。由16%到34%,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成就。
     
      (二)2020年的发展成就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特别是:
     
      第一,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采取减税降费、增加银行贷款并降低利率、财政纾困等措施,稳住了经济基本盘。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
     
      第二,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2020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及时处置一些金融风险隐患。
     
      第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举措陆续推出。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对外投资规模保持稳定。总之,在全球经济大幅衰退和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这一成绩殊为不易。
     
      二、双循环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我们知道,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一个主要经验就是开放。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中国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成长为“世界工厂”。另一个主要经验就是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改革开放这一模式几十年来推动经济迅猛发展,为什么现在要做调整呢?第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理解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一战、二战期间,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是边缘化的。而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七成,中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而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却在大幅拉大。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接近美国,以及所引发的中美贸易摩擦。
     
      过去,中美在经贸合作上有过“蜜月期”,特别是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比较融洽,经贸合作互补互利。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制造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处在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低端。而美国身处高端,将人力和环境成本较高的产业转移至中国。这样的话,中美经贸合作就形成互补互利。美国可以进口到质优价廉的产品,中国出口创汇,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就业问题。几十年来,美国当然希望一直这样干下去。但中国不一样,边干边学,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从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快速攀升,特别是我们的5G技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美这种经贸合作模式渐渐难以持续。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济学人智库预测,中国(红线)的经济规模大概在2030年会超过美国(蓝线)。
     
      从主要国家经济实力变化预测来看,中国的GDP增长大概在2028、2029年会超过美国。另外,日本的一些机构也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27年超过美国。
     
      总的来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接近美国,这是导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具体来看,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导致全球经济活动暂停和经济衰退,将引发国际经济格局变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叠加冲击,导致全球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冲突和风险隐患急剧上升,进而引发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调整。
     
      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导致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收缩。一方面缩短运输距离,供应链布局趋于多元化。停工停产、港口关闭和飞机停航等措施,导致部分零配件供应中断,商品物资跨境运输的成本和中断风险显著上升。这将迫使跨国企业牺牲一定的经济规模效应,多点布局,靠近销售市场设立工厂,以缩短运输距离,减少长途跨境运输引发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改变制造业供应链的利润和成本中心主义观念,经济安全将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等防疫物资供应之所以出现严重短缺,并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医疗设备制造产能转移至中国等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引发了西方学者对于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和利润之间关系的反思。在疫情结束后,预期一些欧美企业会在利润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选择在多国布局供应链,通过牺牲一部分利润来换取供应链的稳定性。
     
      第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以5G、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将很可能产生“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赢者愈强,败者愈弱。这势必会重构全球经济的版图和结构。
     
      第四,多极化深入发展,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断拉近与传统发达国家的差距,国际力量对比逐渐趋于平衡。当前,中国、印度和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呈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活力,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上升至4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未来,若这一趋势得以持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超越发达国家,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和非盟等多边或区域合作机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第五,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思潮泛起,经济全球化遭遇暂时性挫折。比如,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及其对贸易伙伴的加征关税行为、英国脱欧等。
     
      首页>报告>文稿>经济>正文
     
      王永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3)
     
      2021-04-08 14:22宣讲家网王永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字号:
     
      摘要: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王永中围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课题,详细介绍了双循环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以及十项重要任务等。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三、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国际环境的不利变化。而这使得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中国难以继续通过扩大出口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二是随着中国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当今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出口规模已不是当初加入WTO时的水平所能比拟的,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难以再继续为中国商品提供更大的市场,从而中国需要通过内需而不是出口来驱动经济增长;三是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会加快中国制造业外迁步伐;四是美国加大对中国获取高科技产品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使得中国难以通过贸易和并购方式获取重要技术,因此中国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通过自主研发促进技术创新,但这可能会使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有所放缓。
     
      同时,中国传统的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内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土地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劳动力、土地和环保成本大幅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二是资源能源高度消耗,严重依赖进口,资源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三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居民收入不平衡,妨碍了中国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增长模式的转型;四是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过剩现象较为严重,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程度达不到预期;五是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阻力和难度越来越大。
     
      对于我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稳就业压力较大。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么,为什么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所引发的国际环境不利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所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投资贸易需求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靠自己的内部力量来推动发展。这就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另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双循环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双循环这一概念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闭关锁国,而是高度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我们在一些领域,特别是能源领域,还在高度依赖外循环。另外,加强国际交流可以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十项重要任务
     
      第一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水平。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项任务,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第三项任务,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第四项任务,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继续放开投资门槛,改善营商环境,扩大中国市场对于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另外,还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第五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第六项任务,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第七项任务,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发挥功能作用。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第八项任务,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第九项任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第十项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