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的战“疫”法宝(上)

                            
    0

    时间:2021-05-13  来源:人民网


  •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面对这次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最”来表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果断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的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
     
      对比中外的防疫情况,我们能看到中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取得的重大成果。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相信很多人都从疫情防控中发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的社会制度所展现的优越性,即: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以,我们今天就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中看看我们集中力量都办成了哪些大事,为什么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156项重点工程到“两弹一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贯坚守的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针。可以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成功破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突破的劣势、困境的独特经验,还是中国仅仅用了7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完成这一跨越的法宝。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工业基础可以说是零。毛泽东同志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那时候,老百姓日常使用的火柴叫“洋火”、灯叫“洋灯”、布料叫“洋布”,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工业基础。后来,借助苏联和东欧的帮助,我们开始了156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
     
      说到这一时期,我们还不得不提“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的建设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时,美国曾经威胁使用核武器,正所谓“能战方能止战”,于是我们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两弹一星”的建设。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国荒漠地带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们又成功试爆了第一颗氢弹。“两弹”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一大批科研人员、干部职工参与其中。研发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一没图纸、二没资料,我们的科研人员就是用算盘、计算器来进行理论计算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可以说是给原子弹、氢弹“装上了眼睛”,对中国大国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进入联合国的进程,加速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所以,“两弹一星”的成功,证实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正确性。
     
      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从深圳、浦东的发展到实现“富起来”
     
      在提出对外开放之后,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同志在南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落在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深圳的很多政策都是先行先试的,所以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小小的渔村现在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也见证了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从深圳的发展中见证了“深圳速度”,这个“一夜崛起”的城市GDP超过了香港,许多五百强企业落户于此。
     
      再往北,我们把眼光落到上海。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当地的老百姓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那么,今日浦东又是什么状况?浦东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上海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发展地区,仅占了不到2.1%的国土面积,但集中了中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和四分之一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990年,中国还举办了亚运会。可以说,亚运会的举办对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北京亚运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亚运会,也是中国承办的第一个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北京亚运会是1990年召开的,那时的中国在外交上比较孤立,在经济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举办亚运会打破了外交的孤立,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对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正是有了对重点的保障,我们得以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看到了深圳的发展、浦东的崛起,进而才有了真正实现“富起来”梦想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发展成就到战“疫”成果
     
      1991年,中国自行研发设计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始并网发电。秦山核电站对中国的电力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标志着中国的核电技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们国家的核电工业进入了新的时代。
     
      1998年,中国发生了长江特大洪水,严重程度超过了1954年的记录。面临特大洪水,党中央马上派出了人民子弟兵来到灾区抗洪抢险;江泽民同志两次亲临灾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我们一共投入了30余万兵力、舟艇1170艘、飞机200余架。人民子弟兵不怕困难,冲锋在前,成为了冲不垮的铜墙铁壁。江泽民同志是这样概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业绩。”
     
      胡锦涛同志对集中力量办大事也作出过论断:“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国家的显著政治优势。”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了太空,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此后,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时,我们一共送了三位宇航员进入太空,并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的航天员出舱活动,标志着中国空间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神州八号飞船进入太空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了对接,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我们中国人“飞天梦”的实现,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直接涉及的研制单位多达110多个,协作单位3000多个,共数十万人,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重大体现,对于保障国家太空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6年,青藏铁路顺利全线通车。青藏铁路所经过的都是海拔比较高、冻土比较深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硬骨头”也被我们“啃”下来了,在世界屋脊上通火车的梦想得以实现。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奥运会是我们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是让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进一步了解中国现状、传统、文化、人民的机会。所以,奥运会的举办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9年,三峡水电站全面竣工。三峡工程的竣工不是一蹴而就的。1992年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正式开工。在建设三峡工程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三峡地区居民的移民搬迁难题,贯彻了“舍小家,顾大家,为大家”的理念,移民的安置任务也全面完成。
     
      2012年,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辽宁号航空母舰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对于现代化国家而言,航空母舰是一个大国的标配重器。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集中力量办大事作出了重要论述:“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们的海防力量曾经一度比较薄弱,不足以控制整个区域。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海防力量。同时为了改善海防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我们开始了岛礁建设。岛礁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自从有了造岛神器——绞吸挖泥船与“吹沙填海”技术,我们已经建设了多座岛屿,切实增强了海防力量,改善了海防工作人员的海上生活。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这也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重要工程的体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认可的三大导航系统之一,不仅是军用的工程,还有很多民用的地方,包括导航、救援。我们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是从美伊战争中得到的经验,即:伊拉克瞬间被美军打垮就是因为美军的精准定位,首先破坏了伊拉克的指挥系统。所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力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可以说,2020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检验,一场“大考”,检验出的是优劣势,考查出的是长短板。回望来路,我们不敢有丝毫自满,因为未来征途漫漫;远眺未来,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还有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无论过往还是将来,我们都无比自信,因为真切感受到了制度的优势。在未来的路上,我们将直面问题,勇往前进,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抗疫法宝的同时,更提出了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国家治理变革新任务。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