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礼:促进金融资源顺畅流动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0

    时间:2021-08-20  来源:新华网


  •   首页>报告>文稿>社会>正文
     
      周延礼:促进金融资源顺畅流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21-08-19 11:12宣讲家网周延礼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字号:
     
      非常高兴参加新京报社举办的“2021年新京智库春季峰会”。这次峰会是以“新发展格局‘十四五’大趋势”为主题,意义十分重大。我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促进金融资源顺畅流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十四五”期间的金融业发展新机遇
     
      首先,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长期任务要有全面的战略部署,因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也都是中长期的,因此必须从战略角度加以认识和研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次,得益于我国强有力的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背景。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2021年前三个月的经济活动也呈现出逐步向好的态势。不管是从金融指标、外贸指标来看,还是从经济的活跃程度来看,都处于正面向好态势。
     
      此外,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关键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2021年前3个月,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也得到了全球的关注。我国经济增长处于较高水平,这是今年的一个特点。但同时,2022年甚至“十四五”期间,如何把握好经济增长,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也注意到,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等,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战略角度加以认识和把握。中长期问题指的不仅仅是疫情态势,还包括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外部地缘政治环境。尤其是中美之间的矛盾,从开始的经贸冲突演变到现在的科技、金融等领域,成为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此背景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战略性抉择。
     
      第三,金融业要立足于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重点要破除制约金融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和痛点,矫正金融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金融服务国民经济循环。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创新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二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健全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的制度性和有效性,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五是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
     
      首页>报告>文稿>社会>正文
     
      周延礼:促进金融资源顺畅流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
     
      2021-08-19 11:12宣讲家网周延礼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字号:
     
      二、金融行业如何助力“双循环”新格局
     
      第一,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客观上在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各行业之间形成了发展“梯度”。我们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西部地区既可通过接受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又可为“腾笼换鸟”后的东部地区发展更高等级产业提供市场,由此形成东西部经济的互促型升级。
     
      第三,形成以国内循环为基础的社会大分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分布在不同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西部的生产能够给东部流通、分配提供一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样可以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尤其是对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的社会大分工提供一些条件。
     
      第四,降低循环的成本。大力推进高速铁路、特高压、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国内大循环的基础设施体系,降低物资流通、能源输送、数据传输等的运输成本。
     
      第五,加强国内大循环的法律保障。重点是加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关于“放管服”改革,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也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了很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政策。比如,上海推出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就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同时还要降低循环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费用,增进国内大循环的法律保障。
     
      第六,完善循环的渠道。推动新一轮流通革命,以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支付结算体系为重点,全方位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运输和征信为支撑,形成商品与金融的顺畅循环。
     
      三、“双循环”新格局下金融业的责任与发展
     
      金融业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活,经济这盘大棋就活了。我们要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充分运用金融手段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
     
      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积极开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构建完善现代普惠金融体系和绿色金融体系,带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做好金融服务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靶向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探索总结一批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是金融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同时也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连接点,在国务院批复的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实践中,金融开放创新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涵盖了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制度供给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等。
     
      此外,要加大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力度,持续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尤其是落实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等方面的举措,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和效能。同时,继续统筹抓好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加强区域特色金融改革与创新,深入探索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落实好各项具体要求,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继续努力。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