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超:【家长课堂】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0

    时间:2022-03-17  来源:新华网


  •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本次家长课堂的主讲人王二超,来自中国科技馆。
     
      相信同学们已经看了“天宫课堂”,其中王亚平老师在太空中做的几个实验,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同样非常精彩,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认识一下吧。
     
      一、航天员的一天
     
      在新闻或电视节目中经常能看到空间站航天员在忙碌地工作,那么他们一天到底有什么计划安排?这就是这一部分主要讲的内容。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一天大约能围绕地球转16圈,也就是说能经历16个昼夜,但航天员不会按照16个昼夜来生活工作,他们也同样按照北京时间作息。
     
      空间站中的航天员每天六点钟起床。起床后洗漱、准备早餐,七点半左右开始用早餐。八点,与地面沟通一天的任务计划,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十二点是午餐及午休时间。晚上八点左右,向地面进行第二次工作汇报,并与地面沟通调整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航天员在一周中会有一天休息时间。周六,站务管理时,航天员会用吸尘器、消毒纸巾对空间站进行大扫除,将干湿垃圾分类,取出下周所需物资并分类放到指定位置,使空间站保持整洁干净的工作环境。物资和垃圾的运输都是依靠天舟货运飞船来完成的。
     
      空间站中的航天员早上要从睡眠舱中醒来,并在更衣室中换上舱内工作服。穿工作服时,要从脚部整体套入。洗漱时,要拿出一个浴帽套在头上,隔着浴帽揉揉擦擦,就是洗头了。
     
      航天员如果不小心将水碰洒怎么办呢?这时候要及时处理,以免水珠飘到设备里造成短路,要用锡纸做的纸巾吸附住水珠,并将整个锡纸都扔进垃圾桶中。
     
      航天员脚下绑了固定装置,否则航天员就会在空间站中来回飘动。这也是太空中失重环境带来的一个有趣感受,同时也带来了不便,让太空中的生活与地球上有很大不同。
     
      二、严酷的太空环境与温馨的太空家园
     
      (一)严酷的太空环境
     
      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可以既舒适又高效地工作,得益于天和核心舱提供的温馨环境,然而太空中的环境还是很恶劣的。
     
      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面对的严酷环境,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超重。相信各位同学在坐电梯的时候都体会过超重,但这种超重的感觉还是比较轻微的。航天员在升入太空的发射阶段、入轨阶段,以及从太空进入大气层的减速阶段,都要经历数倍于地球引力的超重过载。在航天发展的早期,超重过载可以达到七倍的体重。比如,一个人自身体重是50kg,那么他就要承担自身体重七倍的压力,即350kg。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速度提高,超重过载降到了5倍左右,但对于航天员来说,仍有很大重量压在身上。
     
      超重会导致人体血液流向下身,引起头部缺氧,可能会出现眩晕,甚至是昏厥。但是超重是必不可免的,航天员一定要锻炼自己耐受超重的能力。那么如何训练呢?航天员要坐在一个快速旋转的离心机中,承受自身体重八倍的重力,以此来提高耐受力。除离心机之外,航天员还要长时间地头朝下,脚朝上,让血液重新分布,适应血液集中于头部的感觉,以此抵抗眩晕感。三维滚环也是航天员训练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器械。它可以在不同的方向进行复杂地转动,以此训练航天员适应眩晕感。
     
      第二,失重。太空中人们的体重引力近乎为零,航天员相当于悬浮在空中,与在地球上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而自然形成“上下左右”的概念不同,航天员在太空中要重新建立方位感。由于不受重力影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感觉就像跌入无底深渊,感觉四周都一样,没有上下前后的区别,也感受不到四肢的去向,这就是在微重力环境下引发的空间错觉和运动协调障碍。
     
      为了让航天员适应失重,我们营造了一些相应的失重环境。比如,失重飞机训练。飞机先爬上高空,再向下俯冲,俯冲的过程就相当于重力近乎零的失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训练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的运动以及各种操作技巧,比如,进食、拿取物品、操作仪器。
     
      另一种训练方式是中性浮力水槽训练。飞机俯冲营造出的失重环境只有短短几十秒,一些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则不太容易进行模拟训练。所以,建一个大型浮力水槽,将空间站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放置在水槽中,可以为航天员提供一个长时间作业的环境。航天员也会穿上专用的水槽训练服,利用配重块来平衡浮力和重力,以此达到重力近乎零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模拟各种操作,比如,出舱训练、使用工具、操作仪器设备等。在这种比较仿真的训练下,航天员可以熟练掌握到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各种技能。
     
      随着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失重也会带来一系列不适症状,比如体重减轻,骨骼间隙增大,身高增加,肌肉松懈,心血管系统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需要航天员通过相应的训练来应对。
     
      第三,宇宙辐射、真空和高低温。太阳风暴导致很多带电粒子轰击到地球上来,但在地球上的同学们不用担心,在地面还是很安全的,因为地球受到了大气层和地球磁场的保护,可以屏蔽掉一些辐射粒子,臭氧层也会吸收抵御紫外线。
     
      在太空中的空间站则没有这层保护,完全暴露在太阳的辐射之下。因此,航天器的结构材料会快速老化,电子器件会加快失灵。更重要的是,航天员的健康可能会受到严重损伤,使机体分子、细胞、组织结构受到损害,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所以,虽然我们看到的太空很美,但潜藏的威胁无处不在,除了辐射,还有流星体等。
     
      另一个不利因素是真空和高低温。太空中没有空气,属于真空环境,人无法在其中直接生存,另外,因为没有大气压与人体内部气压平衡,内脏器官会向外膨胀,直至破裂。高低温,指太空中背阴的一面,也就是没有太阳照射的一面,与太阳直射的一面相比,温差超过200℃。航天员在训练时会进入到低压舱,进行低压测试,以提高对太空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空间站内,航天员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出舱后保护航天员的是航天服。航天服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没有动力的航天器。航天服的设计蕴含了较高的科技含量,营造出适宜人体生活的微环境,可为航天员舱外活动提供至少4小时生命安全和工效保障。目前生产航天服的国家非常少,包括中国在内只有几个国家能生产航天服。
     
      第四,微流星和空间碎片。相信很多小朋友在晚上看星空时,都看到过流星划过。有时会觉得很美丽,甚至会许个愿望,但是如果在空间站中接触流星的话,是非常危险的。第一宇宙速度是7.9km/s,但流星在太空中的飞行速度远远超过第一宇宙速度,如果它要迎面撞到空间站上,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虽然我们见到的流星和落地的陨石不是很多,但据统计,其实每年都有4~6万吨的地外物质降落到地球上,相当于每年都有三万辆小轿车降落在地球上。其中大多数是微小的宇宙尘,看不到实体,较大的就成了流星或是陨石。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微流星的大小与分类。如黄豆般大的流星体,会形成流星光芒划过。比黄豆还要小的流星体,其热量会在与空气的摩擦中散失,从而不会产生光芒。如核桃般大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会产生火流星现象。一般要达到苹果大小的流星体,才不会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其残余物质落在地面,形成陨石。
     
      按化学组成的不同,可以把陨石分成三类,一是铁陨石,二是石陨石,三是石铁陨石。其中,石铁陨石比较漂亮,是铁镍合金以及硅酸盐的融合物。用灯照一下橄榄石的切片,能透过光芒发亮的部分就是铁镍合金。
     
      最初没有发射卫星之前,太空中是肯定没有空间碎片的。随着航天器的发射,到目前为止有数亿颗毫米以上大小的空间碎片在地球轨道中运行,总质量达到了几千吨。地面有专门的监控来监测大的碎片,预测其轨道,以提前规避危险,而针对小的碎片,就要靠航天器在设计上对结构进行防护了。
     
      (二)温馨的太空家园
     
      虽然太空中的危险无处不在,但是空间站或航天器给航天员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太空家园。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天和核心舱。天和号长16.6米,直径4.2米,给航天员提供了更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其中,尾段是资源舱,有燃料推进,对接的是天舟货运飞船,货物要从这里运输;前部是节点舱,有很多对接口,可以对接神舟飞船;中间是生活控制舱,大柱段是实验和工作的区域,小柱段是生活和休息的区域。与其他国际空间站相比,天和号空间较大,功能也属于比较先进的。且后续会添加新的舱段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增添更多的功能,进行更多的实验。
     
      在中国科技馆西大厅放置了天和核心舱1:1结构验证件。这是用来进行结构验证的。在正式制作之前,先要进行仿真实验,进行原理验证,看看设计是否合理,有无改进空间等。
     
      空间站上的机械臂是怎么运动的?机械臂有个特色,能像虫子一样爬行,它的两头都有标准的对接模块,可以从一个固定点移动接力到另一个固定点,并再原路倒回。这是非常先进和实用的设计,极大提高了机械臂的适用性。
     
      三、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一)饮食
     
      现在大家能看到很多航天员在太空中吃东西的场景,甚至能看到新鲜的水果,可以说,现在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食条件有了很大进步。早期,航天员只能吃到牙膏一样膏状的食品,这是受技术所限,一方面要保证食品方便保存和易于处理,另一方面也要保障航天员的营养。虽然膏状的食物不易到处飘残渣,但具体口感肯定没有现做的饭菜可口。
     
      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专门的航天食品领域的研究下,航天员可以吃到真空包装的牛肉片和各种小菜,甚至可以在空间站中开派对。饮食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可口了。这一方面源自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了,可以运输更多的物资到空间站中,另一方面在于食品的保存手段提升了,可以把新鲜的食物带上太空,供航天员品尝。
     
      虽然我们在地球上吃饭很简单,可以把食物、餐具放在桌上,平稳地坐下吃饭,但在太空中如果不好好处理的话,食物会飘得到处都是。为了克服这一点,航天器中设计了专门的餐桌和餐盘,可以吸附在固定的位置上。食品包装袋也可以通过松紧扣固定在餐桌上。现在航天员已经可以吃到地面做好的菜品了,比如宫保鸡丁。另外,也有很多脱水食品送到太空中。脱水食品就是利用技术手段将新鲜的食物脱水,这样食物就会变得很轻,利于保存。等到航天员食用时再将水注入,食物就又回归到新鲜的状态了。
     
      (二)锻炼
     
      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出现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为了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开展各项工作,航天员们需要不断锻炼。我国航天员每周至少做两到三次高强度运动来保持体力。国外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中,会依靠橡皮条一样的固定装置将自己固定在跑步机上进行锻炼。我国航天员也是通过把自己固定在设备上来进行运动的。中国空间站中很多附属的布条、布套,都相当于工作位,航天员通过把自己固定在不同的工作位上来完成不同的工作。
     
      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在跑步机上锻炼,用拉力器进行扩胸运动,工作间隙也会做比较方便的运动,来保持肌肉力量,维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洗澡
     
      运动完后肯定会出汗,出汗后如何在太空中洗澡呢?其实在太空中洗澡是一个很复杂、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失重,在太空中无法像在家中一样可以选择淋浴或泡澡。所以,在太空中洗澡,要进入到一个专门的装置中。航天员要在这个半密封的装置里,用像吸尘器一样的装置将水淋出,再用另一个装置及时将水吸走。太空中洗澡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享受,因为操作起来很复杂且影响较大,所以很多时候航天员都是用湿巾擦拭头发和身体。而且空间站中的温湿度都处于人体舒适的范围内,除了运动外,航天员也不会出很多汗。
     
      (四)理发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要在太空工作半年之久,头发长了怎么办?在太空中理发,需要格外注意整理碎屑。碎屑到处飞,一方面给清理造成困难,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造成设备短路。所以,航天员会手持一个类似吸尘器的装置,及时将碎屑收集起来,并在垃圾分类之后,统一由货运飞船运回地面。
     
      (五)睡眠
     
      航天员的睡眠舱虽然看起来像火车中的上下铺,但其实现在航天员的睡眠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之前只是钻进睡袋中,再将睡袋固定到舱壁上。虽然失重环境下,人体没有上下左右的概念,但有了睡眠舱后,舒适性和私密性都会有所提升。
     
      (六)使用卫生间
     
      阿波罗登月计划执行的时候,将90多份航天员的粪便袋遗留在月球上。原因是当时既没有有效的处理方式,携带回地球又很浪费燃料。几十年过去后,很多人呼吁再次登月,取回粪便袋,研究其变化。
     
      在太空中如厕是很复杂的事情。首先要将自己固定在卫生间中,其次要用类似于吸尘器的装置将排泄物完全吸纳收集干净,避免残渣到处飘。
     
      美国新研发的号称价值1.5亿人民币的马桶,是比较先进的。这个马桶采用3D打印技术,用钛合金打印了风扇分离器,相当于把排泄物打碎、分离,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将尿液和粪便吸入马桶当中,并能做到干湿分离,将尿液回收起来,将粪便适当保存。这个太空马桶对尿液的回收效率显著提升。回收的尿液经过处理可以变为饮用水,直接再次饮用,这听上去可能感觉不是很好,但航天员对把提炼后的尿液当作饮用水再次饮用已经习以为常了。美国航天员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昨天的咖啡变成了明天的咖啡”。水处理技术是维持在太空中长时间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因为水循环使用会极大减少物资的运载量,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四、一起飞向太空
     
      可能很多同学都觉得航天离我们比较远,但其实航天技术的应用就在我们身边。航天技术转为民用的案例中,比较有趣又广为人知的是纸尿裤。纸尿裤最初是为航天员发明的,因为早期没有生产出太空马桶。现在,基本上每个婴儿都会使用纸尿裤。
     
      还有一个例子,笔记本电脑,其实最初也是为太空专门设计的。因为早期的电脑都是台式机,非常笨重,也比较大,为了带到太空中处理一些数据计算等工作,专门开发了便携式笔记本电脑。
     
      我们国家的一个科研成果,红外血管成像仪,也是参与了航天技术的研发工作。这是能通过红外线投影,实时反映出我们的血管分布的。比如,在输液或扎针时,遇到血管比较细的情况,可以使用这个设备,帮助护士准确找到血管的所在。这也是现在航天成果转为民用的一个例子。
     
      相信同学们已经对空间站中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有了一定了解。是不是很向往太空中的生活呢?如果各位同学对航天事业感兴趣的话,那就请利用好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强身健体,将来有机会成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进行探索和考察。
     
      今天的讲座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各位同学。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7379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