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进: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

                            
    0

    时间:2022-05-11  来源:未知


  •   一、领导干部“政治三力”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领导干部“政治三力”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贯通起来领会把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曾提出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全面提高政治能力。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此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百年党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7月到1949年10月,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78年12月,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12月到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党领导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进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党领导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进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增强政治判断力,就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担的是政治责任,必须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不掉队、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要把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
     
      我们把“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简称为“政治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都提到过“政治三力”。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清醒、要求明确,为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全面提高政治能力提供根本遵循。
     
      (二)领导干部“政治三力”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如何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三力”的论断?首先,要明晰“政治三力”的基本内涵。从学理上看,所谓判断,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些属性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力指的是一个人把握大势、分析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判断力强调的是“怎么看”,侧重回答“看得清”的问题。什么是领悟力,所谓领悟就是领会、理解、感悟的意思,领悟力指的是一个人善于学习、深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领悟力强调的是“怎么想”,侧重回答“悟得透”的问题。什么是执行力,所谓执行就是实行法律、政策、决策、计划、制度等规定的事项,执行力包括组织的执行力和个人的执行力。党的文件中多次提及组织的执行力,比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要提高行政决策的执行力。领导干部作为个人的执行力,指的是一个人贯彻确定的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能力。执行力强调的是“怎么做”,侧重回答“做得好”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从“讲政治”的高度提到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第一,政治判断力指领导干部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第二,政治领悟力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精神并融会贯通,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第三,政治执行力指领导干部响应党中央号召,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的能力。
     
      2020年12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就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的主题提出“政治三力”。也就是说,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讲到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时提出的“政治三力”。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很多场合提到政治能力。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2020年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也提到了政治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三力”属于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范畴,是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集中体现。从学理上看,所谓领导力是指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将目标内化为组织内部每个成员自觉达成目标的能力。一般认为,领导力包括学习力、决策力、领悟力、判断力、影响力、组织力、感染力、动员力、教导力、执行力,等等。领导力的内涵比上文提到的政治能力要更宽泛一些。所以,“政治三力”属于领导干部领导力的一个方面。领导干部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治能力,而政治能力又集中体现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其次,要明晰“政治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三力”综合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政治三力”中,政治判断力是前提,政治领悟力是重点,政治执行力是根本。从知和行的关系来看,政治判断力与政治领悟力属于知的范畴,政治执行力属于行的范畴。领导干部“讲政治”就是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特别是“政治三力”,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做到知行合一。
     
      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的重大意义
     
      第一,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要求领导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时候对领导干部“政治三力”提出要求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讲政治”就要加强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特别是“政治三力”。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也就是说,提高“政治三力”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根本要求。
     
      旗帜鲜明“讲政治”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讲政治”的优良传统。比如,毛泽东同志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同志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抗大教育方针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经问过胡耀邦同志,什么叫军事?胡耀邦同志讲了书本上的很多,毛泽东同志说,“没这么复杂,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毛泽东同志又问:什么叫政治?胡耀邦同志又说了很多,毛泽东同志说:“没这么复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1948年3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情况的通报》中提出著名论断,“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军事斗争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仍强调要加强政治建设,可见“讲政治”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鲜明的政治导向,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各种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党的高级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
     
      旗帜鲜明“讲政治”也体现在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上。比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讲政治”是具体的,要体现在正确把握、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当中。要求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就是要求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第二,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是提升领导干部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掌握战略主动,对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国家政权稳定,危害国家核心利益、人民根本利益,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果断出手、坚决斗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挑战更多。领导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但首先要政治过硬,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政治意识,特别是要在提高“政治三力”上付出更多努力。
     
      提高“政治三力”是有效抵御风险挑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都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所以,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是提升领导干部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是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者、推动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和具体行动来实现。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关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
     
      从提高政治判断力上看,对复杂形势进行客观准确地判断才能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毛泽东同志面对大革命的失败,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判断,面对“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质疑,他作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方向指引。面对“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南方谈话拨开思想迷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更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的错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始终坚定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总的来说,领导干部要做到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领导干部的队伍要经得住考验。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广大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总结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认真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听从党中央统一决策部署。
     
      从提高政治领悟力上看,领导干部是党的意志的贯彻者、执行者,只有深刻领会上级组织的意图和精神,才能有效执行组织的决策,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我们不能把提高政治能力单纯理解为“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提高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是让我们要学深学透,只有学得透才能悟得深,我们要把学到的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很重要,但是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政治执行力。政治执行力是我们党领导力、战斗力、生命力的体现。古人有言,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政治执行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来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政治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体现,是执政能力的核心内容。
     
      加强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要求领导干部提高“政治三力”,正确把握形势,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领导干部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重要方面,更是加强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三、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的基本要求
     
      2021年11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这些重要成果,体现在《决议》概括的‘十个明确’上,体现在《决议》作出的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13个方面重大成就的重要论述上,也体现在《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阐述上。要贯通起来领会把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全面提高政治能力,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把握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
     
      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第一,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很强的政治意识才能做到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自觉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第二,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2021年12月27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从理想信念中获得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的指路明灯,获得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动力源泉,获得辨别是非、廓清迷雾的政治慧眼,获得抵御侵蚀、防止蜕变的强大抗体。”2022年3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年轻干部接好班,最重要的是接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我认为,这句话不仅是对年轻干部讲的,也是对全体领导干部讲的,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只有五十多位党员,力量非常弱小,但是我们依靠理想信念夺取了最终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我们也要加强法纪教育,使广大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第三,我们要做到“两个维护”,特别是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十个明确”的深刻内涵。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我们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提高政治能力,首先就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其次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之后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最后要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政治能力必须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怀有敬畏之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强调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来正风肃纪、反腐倡廉。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是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承诺,“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绝大多数落马官员忏悔时都说自己不懂党纪国法。为什么党内这么多高级干部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了,但对党纪国法没有敬畏之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央纪委警示教育的材料和一些领导干部的忏悔录里面,我们可以看出,确实如此。理想信念动摇和对党纪国法没有敬畏之心是主要原因,不懂法只是一个托词或是借口。
     
      (二)提高政治判断力
     
      如何提高政治判断力?我们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政治判断力是政治实现的前提,决定了我们行动的方向。领导干部应当从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入手,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赢得政治上的主动。
     
      什么是“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安全是什么?我们现在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生物安全等诸多领域。其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的核心就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党的领导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提高政治判断力首先要坚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断力就必须始终绷紧国家政治安全这根弦,强化政治意识和政权意识,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
     
      什么是“以人民为重”?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提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以人民为重、全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2022年3月1日,在春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我们要坚持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道路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第一,要增强领导干部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的能力。为大事者必顺大势,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当,同时也成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主要动力。2021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和挑战可以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从国内形势和发展环境上来看,我们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我们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和条件。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大挑战,比如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等。
     
      从国际形势和发展环境上来看,机遇指的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挑战指的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我们要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科学把握形势的变化,这是我们党制定一切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善于思考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和谋划,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走势,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第二,要提高领导干部精准识别现象本质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总结。当前,发展改革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风险挑战依然很多。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观察分析形势首先要把握政治因素,特别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所以,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一般事物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
     
      第三,要提高领导干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的言论所左右。领导干部要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有效识别那些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错误言行,要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辨别力,提高清醒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含糊,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要清醒,要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始终忠诚于党,不折不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领导干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头脑清醒辨是非,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的精神,防止对党中央精神的误读。比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2021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项工作也不能等,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这些关于共同富裕的要求和举措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广泛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六点要求:一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二是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三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五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六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第四,要提高领导干部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各种矛盾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有可能演变成政治风险。
     
      2018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8个方面列举了16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2019年1月,党中央专门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分析了7个领域的重大风险。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2019年9月3日,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要强化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要及时清除各种政治隐患,防范各类政治风险,提高风险处置能力,防止非公共性的风险扩大为公共风险,防止非政治性风险演变为政治风险。
     
      (三)提高政治领悟力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提出,“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担的是政治责任,必须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领导干部提出“学思践悟”的要求,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这些都为提高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指明方向。
     
      1.在“学思践悟”中提高政治领悟力
     
      第一,我们要在学习中领悟,要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也依靠学习走向了未来,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思考才有前提,领悟才有基础。毛泽东同志曾经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这个任务,今天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正处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长期复杂严峻,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艰巨繁重,不会轻轻松松就能实现。所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墨守成规,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比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内容丰富,既有宏观思路、指导原则、战略思想,又有具体要求,既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战略部署,又有新的重大判断、新的战略举措。我们必须原原本本学习,逐条逐段领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突出领会好重点和创新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又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们要将其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将“十个坚持”和“九个必须”联系起来,一体学习、贯彻落实。
     
      第二,要注重培养领导干部思考钻研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越强,政治领悟能力也就越强。在打牢理论基础的同时,领导干部还要多思多想,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了解字面上的要求,还要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和精神,要独立思考,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分析问题,善于用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比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决议》还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决议》用“十个明确”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都是新的提法、新的表述。我们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一定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十个明确”的丰富内涵。
     
      第三,要提高领导干部求真知、悟真理的能力。我们不光要善于学习,还要靠我们的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要学会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善于处理各种困难和矛盾,在大胆创新中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作为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着眼点,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
     
      什么是“国之大者”?国之大者,就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3.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做好本单位工作结合起来
     
      领导干部提高政治领悟力,要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将其作为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行动指南,使单位的工作思路规划和举措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而且要把中央的顶层设计和本单位探索创新结合起来,自觉克服自由主义和本位主义。
     
      (四)提高政治执行力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提出,“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不掉队、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把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
     
      1.要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
     
      领导干部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做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做到不掉队、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贯彻落实。
     
      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经常校正偏差,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凡是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定不移做,凡是不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决不做。
     
      2.坚持底线思维
     
      领导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在工作中、在执行党中央精神的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底线意识,决不能触碰、践踏和逾越事关道路方向、战略全局、前途命运以及群众根本利益的原则界限。要善于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有“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的意识,善于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改革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加强风险预判、把握风险走向、采取规避措施,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要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潮、模糊认识、不良现象,保持高度警惕。
     
      3.强化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方面的好干部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其中,敢于担当就是要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知责明责、守责负责尽责,要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增强斗争精神,强化政治担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抵制违反政治纪律、危害政治安全的行为。
     
      4.坚持问题导向
     
      领导干部要将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始终,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从各种现象的关系中、改革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性质或类型。比如,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半会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领导干部要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问题。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三个方面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二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三是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比如,我们现在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但是又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再比如,我们如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现在有很多新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区域板块分化重组、人口跨区域转移加快、农民落户城市的意愿下降等。再比如,我们现在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发展。虽然已经形成高度共识,但是我国能源体系又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另外,现在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我们要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处理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处理好利用外资和安全审查的关系,确保在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5.增强执行观念并善于作为
     
      作为领导干部,不光要做决策,还要督促执行,有时更要亲力亲为,不能只挂帅不坐阵。“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未来的领导者》里指出,领导者缺乏执行力恰恰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现代的社会更需要的是执行型的领导者。所以,一个好的领导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决策者,还应该是一个决策落实和执行的推动者。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总的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正在成长起来。同时,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解决“不想为”的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于担当、敢作敢为的干部。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就要牢固树立执行的观念。另外,领导干部要做执行的表率,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来影响和增强下属团队的执行力。
     
      解决“不会为”的问题,就要加强学习,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复杂变化,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执行方法。
     
      解决“不敢为”的问题,就是要把握好三个“区分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这三个“区分开来”就是要明辨是为公还是为私、无心还是有意、无禁还是严禁,要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使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者加大整治力度,构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环境,为保护干部奋发进取创造条件。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对如何做到三个“区分开来”提出具体要求。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调研时指出,“各级党组织要着力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引导到改革发展上来,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互促共进”。
     
      6.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建立有效落实机制
     
      狠抓落实是政治执行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领导干部的“八个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增加“斗争本领”,合起来就是“九大本领”。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秋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到干部的七种能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这两次讲话都提到狠抓落实的本领,或者是抓落实的能力。可见,狠抓落实是提高政治执行力的重要内容。各个层面都要狠抓落实,不光是基层落实,中央国家机关也要落实,要打通“最先一公里”,中央国家机关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中要走在前面,做出表率。中间环节要消除“中梗阻”,明确责任主体,主动作为,上下协同,形成合力,化解部门分歧,消除条块梗阻。另外,还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抓落实的重心要放在基层一线。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寻找,把尊重改革的基层创造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硬要求,汇聚民意民心民智。
     
      抓落实也要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我们还要建立各种有效的落实机制。比如,完善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的任务分工,建立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等机制,通过责任清单、巡视巡察、考察考核、述责述职、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我们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本单位具体的工作目标,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中找到本单位的分目标、具体任务和自己努力的方向,转化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7.坚决纠治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决策部署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我们要克服执行上级决策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指示,深刻指出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2019年1月,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矛盾和种种表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拦路虎”“绊脚石”,堪称党和人民的大敌。
     
      8.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和问责
     
      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靠自觉行动的同时也要依靠外在的监督制约,统一自律与他律,强化政治监督,保障制度执行,完善巡视巡察整改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督促检查,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有效问责强化制度执行,既追究乱用滥用权力的渎职行为也追究不用弃用权力的失职行为,既追究直接责任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制定和修订了14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法规制度,有规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的重点是执规必严,使党内法规真正落地。绝大多数落马官员忏悔时都说自己不懂党纪国法。为什么党内这么多高级干部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了,但对党纪国法没有敬畏之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贯彻执行党内法规,提高政治执行力,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
     
      中央纪委提出要严肃查处严重阻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等问题,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推动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职尽责,善于运用制度谋事干事。202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重点是“五个强化”,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对党忠诚,践行党的性质宗旨情况的监督;强化对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践行“两个维护”情况的监督;强化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的监督;强化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情况的监督;强化对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依规依法履职用权、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所以,提高政治执行力要强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监督主要体现在事前或事中,而问责主要体现在事后。2016年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2019年进行了修改。问责条例第七条规定,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予以问责。这个问责是党内问责,不是行政问责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问责,问责对象主要是党的领导干部。我们要防止问责不利,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对党的领导干部的问责,有四种情况,一是通报,二是诫勉,三是组织调整或组织处理,四是党纪处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2018年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政治纪律,对违反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违纪行为及处分作出规定。问责和党纪处分有相互交叉的部分,党纪处分是问责的一种形式,不能用组织处理代替党纪处分。什么是组织处理?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处理规定(试行)》,明确组织处理共有五种形式,停职检查、调整职务、责令辞职、免职、降职。
     
      另外,如果某位党员同时也是公职人员,出现违纪或违法情况,不仅要进行党纪处分,还要进行政务处分。根据2020年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拒不执行或者变相不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记过到开除处分。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拒不执行、擅自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警告到撤职的处分。
     
      政务处分与党纪处分的区别是什么?对象不同,党纪处分是对违纪的党员和党组织作出处分,对象是党组织和党员;政务处分的对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有些公职人员同时也是党员,则需进行双重处分。主体不同,党纪处分由党组织作出,政务处分由监察机关作出。形式不同,党纪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政务处分有六种,警告、记过、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另外,还有一种处分也要注意。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处分。
     
      所以,有三种处分,一是对党员的党纪处分,二是监察机关作出的政务处分,三是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按照管理权限作出的处分。如果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该处分却不处分,监察机关可以提出监察建议。另外,同一违法行为,不能重复处分。要么监察机关作出政务处分,要么公职人员任免机关或单位作出处分。
     
      我们在强化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执行时要注意区分,认真执行,把握好标准。
     
      希望通过以上解读,能够帮助诸位对提高领导干部“政治三力”的问题形成大致了解。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全面提高政治能力,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