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延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光辉篇章

                            
    0

    时间:2022-05-18  来源:新华网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程、理论创新,深刻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决议》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实践力量。
     
      一、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地位
     
      我们可以从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研究的内容、会议提出的任务三个方面,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地位进行学习。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1.历史交汇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就是在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时,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联系到党史学习教育,联系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到2022年下半年将要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正是这样的背景,彰显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主题的重要。可以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2.基本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二)会议研究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研究的内容看其重要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集中研究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1.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同志说:“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尽管两个历史决议产生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都对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
     
      2021年4月9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全会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从框架方案到送审稿,对每一稿都认真审阅修改、给出具体意见、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我们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
     
      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需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规律,形成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件起草一开始就明确提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总的要求是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全会要求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会认为,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三个层面的需要:一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二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三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
     
      深入领会《决议》的重要历史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看。
     
      (1)制定《决议》的政治意义
     
      《决议》聚焦于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聚焦于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正确方向,巩固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聚焦于正本清源。
     
      从党的历史看,延安整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对重要历史问题的严重争议等问题,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好党的历史问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成功解决了党的历史问题,也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
     
      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全党在思想方面获得了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内外呈现出一派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但也存在一些对新的路线方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更是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要政治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党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所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建议大家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找出来再看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对前一个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评价,指出:“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一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经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十一届六中全会相信,这次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必将起到同样的历史作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与理论创新,深刻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就《决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了说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决议》。应当说,《决议》对我们凝聚共识、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决议稿成为凝聚智慧和共识的好文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求。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议征求意见稿反馈的1600余条意见和建议,决议稿初步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547处,反馈意见吸收率达2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本色,反复强调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中共中央就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所作出新的《决议》,把党对百年奋斗的正确认识、科学判断,用中央全会文献的权威形式确定下来,把新时代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凸显出来,从而进一步教导党员干部应该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制定《决议》的历史意义
     
      《决议》着眼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使百年大党永葆青春、夯基固本。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决议》之所以把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正是体现了百年大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有助于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3)制定《决议》的实践意义
     
      《决议》落脚于奋进新征程、战胜新挑战、开创新局面,为党领导人民铸就千秋伟业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三)会议提出的任务
     
      《决议》指出,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我们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研究的重要内容、提出的重要任务,都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中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就能够深刻地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精准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
     
      精准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一是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内容,二是要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四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讲话。
     
      对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界也作了一些梳理,包括一个主题、两个确立、三次理论飞跃、四个历史时期、五大历史意义、十大历史经验、十三项历史性成就等,这些都是我们深刻把握、精准理解六中全会精神的必备内容。当然,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以及新时代党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等内容,也都是我们要把握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作了非常精确的、简明扼要的梳理。《决议》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党的百年历程的四个发展阶段,并且对每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每个阶段的理论创新、每个阶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每个阶段表现出的精神状态,都作了非常准确的概括。
     
      1.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决议》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决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决议》指出:“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知道,俄国十月革命是城市暴动,我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梳理,《决议》明确地指出:“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当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也是经过苦难才有的辉煌。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据1927年11月统计,全党党员人数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1月时的10000多人。还有湘江战役,1934年10月下旬-12月初,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当地的老百姓流传着一句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铸就了新中国成立乃至今天的辉煌。
     
      2.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决议》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旧中国留下的经济“烂摊子”只有16万吨钢,以及充斥市场的西方“洋货”,毛泽东同志曾经慨叹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时期,我国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仍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从几个数据来看,从1953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4%。从1952年到1978年,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包括钢产量、发电量、原油产量、原煤产量、汽车产量等。在路网建设上,初步形成了全国路网骨架;同时,我们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科技成果,包括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时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这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我国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这段话也将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讲清楚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决议》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4.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决议》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一时期的精神状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深入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二是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是深入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1.深入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理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为现实依据,实现了对新的时代主题的重大判断。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判断的科学性,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以坚定自信的姿态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新时代?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第三,从人类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四,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世界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必将大放异彩的时代,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建成的时代。这是对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基本内涵的理解。
     
      2.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这是迄今为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概括。
     
      第一个明确,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本部分由“八个明确”的最后一个提升至“十个明确”的第一个,并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分开,分占“十个明确”的第一条和最后一条,充分体现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增加了“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内容。
     
      第二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部分内容增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
     
      第三个明确,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部分增加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表述,充实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说法。
     
      第四个明确,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这部分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展开论述。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在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将第一个“全面”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五个明确、第六个明确、第八个明确的内容没有变化。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第七个明确,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这部分是“八个明确”中没有的、全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
     
      第九个明确,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部分增加了“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任务目标更加科学完整。
     
      第十个明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部分将党的领导提至第一个明确,同时增加了“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等内容,进一步说明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格局、内涵和任务。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中有很多新的提法。《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那么,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审视,对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阐发,并且重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当代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塑造领导干部的功能解读及实践,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将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将人心向善的道德观与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将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应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中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和平发展外交理念的传承和时代升华,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结合实践,进一步深入学习。
     
      新的征程上,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3.深入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决议》谈到了十三项重大成就。
     
      第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面对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相关的论断被写入党章、写入宪法。这些年,全党坚持党的领导政治意识更加自觉、政治安排更加系统、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落实党的领导由虚向实,变成了制度法规,变成了全党的共识和共同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了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第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上。面对党内突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聚焦“关键少数”,落实主体责任,坚定地推进反腐败斗争,党风、政风、社风为之一新,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力量,提升了党的威望。
     
      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2020年7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发布一份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满意度超过90%;2016年,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1%。
     
      第三,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们从几个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平均每天2466亿元,而1949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600亿元,形象地说,如今的1天,等于新中国成立时的4年。在经济总量上,2012年我国的GDP只有50多万亿元,到2020年已经达到10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12年的11.4%提高到了17.6%。经济总量达到了美国经济的70%,是排名第三日本的将近3倍。在发展的动能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了良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第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第五,在政治建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六,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第七,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近几年,《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等影视剧都广受欢迎。
     
      第八,在社会建设上。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第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生态改善上,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中,20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比59.9%,比2015年提升30.5个百分点。绿水青山的含氧量、含金量得到明显提高。
     
      第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快构建,建立健全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国防动员更加高效,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第十一,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十二,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实践证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伟大祖国的坚强支撑,有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同心协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定能够保持,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第十三,在外交工作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第一,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被西方列强辱为“东亚病夫”。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地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第二,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第三,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第四,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坚定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拓展到21个,我国也成为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第五,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事业就能够顺利发展,这是我们百年大党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1929年,上海《生活周刊》曾经刊登一篇《十问未来之中国》,文章中写道:“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十问椎心泣血,饱含着当年国人的苦难与屈辱、希冀与梦想。今天,这些目标都已经实现。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据。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194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远超亚洲地区的69.5岁,也超过了全球平均的72岁,十分接近最发达的欧洲地区的77.5岁。杜甫当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慨叹,早已成了如烟往事。
     
      第三,坚持理论创新。在党的理论创新方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原创性贡献,对中国社会实践有重大理论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五,坚持中国道路。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第七,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
     
      第八,坚持敢于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九,坚持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第十,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上述十条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体,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也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目标要求
     
      《决议》系统总结了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宣示了党继往开来、继续前进的坚定决心,是一份集政治决议、思想决议、战略决议、行动决议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宣讲和研究阐释,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为学习领会《决议》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为落实全会精神提供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一体领会和学习,真正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深学透、弄懂做实。
     
      结合着我的理解,我想和大家交流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在深入学习中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与历史经验、历史意义贯通起来领悟和把握,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政治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在深入学习中增强使命担当。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我们要增强使命担当,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牢记“国之大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
     
      第三,在深入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要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在深入学习中提升工作素养。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武器,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据,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
     
      通过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特别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工作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领导干部更要从党史、国史的学习中获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我们要学习长征中的理想信念。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在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的5个昼夜,平均每天有近1万红军牺牲。我们凭什么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因为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政治判断力也是我们的素养之一。在民主革命时期,在抗日战争打得十分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提升理论自觉,提高理论水平,牢记为民情怀。我们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半条被子”的故事。“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据统计,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粮食4.3亿斤。对此,陈毅元帅曾形象地比喻:“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要从党的历史中读出为民情怀来。
     
      第五,在深入学习中开创工作新局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与当前的工作结合起来,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开创工作局面。
     
      第六,在深入学习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我们要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地位,切实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核心要义,明确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全力贯彻落实,以全会精神助推事业发展。要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