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0

    时间:2022-05-19  来源:新华网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有这样一个特点,王朝的强大与文化的兴盛紧密相连。比如,汉代和唐代。汉代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非常强盛,文化成果也多。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在西汉时期出现的。唐朝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佳作流传于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是这样定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段论述里,有两大关键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基本定义。
     
      那么,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处于什么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所以,文化建设是灵魂,能起到引导作用。说得再具体点,文化建设就是用先进的价值观武装国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丰富多彩的新生活。精神动力主要是指价值观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智力支持主要是指科技文化方面。这就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二、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流及现实意义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再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是重要前提。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虽然当时的中国社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从古至今,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一直怀有高度关切。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天下意识。儒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是包含整个人类的概念。“天下”与世界的意思是互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也不断对世界作出自己的国际贡献。这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另一方面。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左右。中国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同时,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独角兽”公司是中国的新创企业。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美国。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指数排名也在逐年上升。2017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升至第22位,成为进入前25名的唯一中等收入国家。2018年,中国排在第17位。2019年和2020年,中国位居第14位。2021年,中国排在第12位。这正是我国经济强劲稳健的表现。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GDP增长率变为负增长。美国的数值是-3.5%,英国是-9.8%,而中国GDP实际增速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5.7%,中国增长8.1%。202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美国的70%,2021年,这一数字变为77%。
     
      当前,中国人民对本土品牌的认同度越来越高,这也是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又一具体表现。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国民自然会生发出文化自信。2019年,百度联合人民网研究院共同发布的《百度国潮骄傲大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9年十年间,中国品牌关注度占比由38%增长到70%。认同一个品牌,暗含着对其文化内涵的认同。
     
      回顾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新华社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司徒雷登是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当时,司徒雷登通过黄华与中国共产党接触,提出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续执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政策,承认国民党与美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中国共产党坚决拒绝。1949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所以,美国的要求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美国政府向中国共产党的试探未取得任何成果。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聚焦当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内涵。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
     
      第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体任务包括,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等。
     
      第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如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第三,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首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著名论断,体现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方面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较为突出的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材料、数控机床、生物医药、信息硬件等方面存在短板。在体制机制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面对逆全球化浪潮侵袭,中国的外部贸易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导致需求萎缩,中小微企业持续不景气。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因为中小微企业是“稳就业”的主体。中小微企业不景气,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高昂奋发的精神状态进行伟大斗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坚持高扬“主义”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什么是高扬“主义”?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同党章保持一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扬马克思主义,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一定是要有机结合的,不能割裂开来。人民群众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然会认同并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要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这就是坚持高扬“主义”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
     
      二是坚持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意识形态既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概括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战略定力。战略定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有了这种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就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面对困难挑战,我们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胜信心”。有哪些有利条件?一共有六大优势: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国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物质基础,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我国人力资本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人口,其中超过1.7亿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土地总量资源丰富,集约用地潜力巨大,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仍居世界前列;我国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发展动力,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间的经济表现已经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大有利条件,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分析。
     
      三是坚持一元化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正确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利益诉求。社会阶层的变化带来利益诉求多样化和思想认识差异化。我们对此要正确认识,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我们既反对以一元化取代多样性,也要反对以多样性否定一元化。一元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四是坚持包容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在包容差异的同时,也要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违规违纪的言行进行批评、批判乃至坚决斗争。我们要扩大红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黑色地带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攻击的思想或是其他极端、分裂思想。对待黑色地带,我们不仅要做到坚决批判,对涉嫌违法的内容还要应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
     
      随着人们对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关注度下降,舆情越来越集中地反映在网络上。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有时候,大众可能会在尚未完全掌握情况时产生一些怨言,这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涉及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等方面的言论。针对敌我矛盾,我们要严格管控、重拳打击,这是绝对不能够含糊的。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做了高度的总结概括。其中特别讲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既不能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否定在此之前的历史,也不能以前者来否定后者。会议公报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个提法特别重要,也就是说,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主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的。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对应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应对,就是因为我们从古至今都坚持着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国家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不能只执着于权利,而不负责任。这也是中国人一直都认可的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原则。培养目标是什么?培养目标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怎么进行培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培养的重点对象是谁?一是党员干部群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为什么要让党员在工作中佩戴党徽,一方面可以起到提醒自身身份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让党员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领导干部要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树立起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标杆。”2015年10月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上,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是著名的扣好“第一粒扣子”的论断。这方面恰好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中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许多家训流传至今、家喻户晓。比如《颜氏家训》、林则徐的十条家训、曾国藩家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这一传统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指出党员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如实向党中央报告个人重要事项。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2021年10月23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党员干部群体和广大青少年群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高度重视,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点。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以《山海情》为例。《山海情》播出后,斩获多个奖项,引发社会热议。究其根本,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山海情》没有回避以前的贫穷,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因贫困而导致的实际问题。但它重点向我们展示的是“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其中两个人物是有原型的。一是农技专家凌一农,原型是林占熺。林占熺曾说:“我们去扶贫技术无偿了,还要销售,还要我们包销,我们销售又没有什么基础,销售事情不敢揽到手上来做。”《山海情》也讲到了这一段,凌一农为了帮助闽宁镇,让老百姓能够相信科学、相信菌草,所以帮助他们去销售。另一位是扶贫干部马得福,原型是谢兴昌。当时,他带着十多户村民来到闽宁村,现在居民已经超过六万人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山海情》把这一点讲得非常透彻。扶贫不是简单地给钱,虽然政府确实要出钱出人出技术,但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再扶智。扶贫首先要调动人们期翼改变命运的精神,然后再给予物质帮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山海情》为什么好?《山海情》好就好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党如何领导人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的过程。
     
      第八,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主要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16年12月2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意味着除了一线城市以外,中国的边远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都能建设基本的公共文化设施。
     
      在文化产业方面,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其中特别强调的是“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这与科技创新与跨界融合有着密切联系,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快,但是文化方面存在短板。2020年,在深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经审议原则通过。实施方案提出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典范、国际时尚创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务标杆、文化创意产业先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六项具体分目标。这是深圳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规划。
     
      近些年,中国企业也越来越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文旅方面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创意。
     
      第九,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点,中国做得越来越好,在对国内外传播中国精神时,也越来越注重采用新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们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差距。应该承认,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这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出品的。它的导演是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1981年,柯文思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中国调研的九个月里,柯文思走过了大半个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3年,柯文思再次来到中国,并惊讶于中国的变化。
     
      柯文思曾说:“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中国被歪曲、被欺凌。我无法容忍欺凌。我不介意中国受批评,但对中国没有做过的事情、没有犯下的罪行进行不公正的批评,这让我非常愤怒。所以我决定留在中国,拍更多的纪录片,只是为了多一点公平、多一点平衡。”谈到脱贫时,他说:“我希望让(脱贫)这个宏大主题变得人性化,无论他们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还是哪里。一旦电影打动他们,任何情感障碍都能被破除。”柯文思了解西方的痛点,并能够针对这样的痛点,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播。
     
      另一个例子是纪录片《无穷之路》。主创陈贝儿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在拍摄过程中,陈贝儿全程实地走访、亲自体验,爬过2556级的钢梯,也体验过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的“过江溜索”。《无穷之路》的豆瓣评分高达9.5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