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虎:高质量建设全国文化中心 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0

    时间:2022-08-08  来源:未知


  •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文化的繁荣兴盛是紧密结合的。
     
      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其中有三个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今天,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根本遵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
     
      下面,我们就分两个部分来分享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背景、意义以及目标、举措,其中第二部分是主要内容。
     
      一、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高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这就提出了“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的要求,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这就提出了北京“三风”的城市特色。也就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根本遵循。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除此之外,尽管近两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但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和谐。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为2.3%,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达8.1%。这两年,中国平均增速5.1%,之后是韩国1.6%、美国1.0%、印度0.5%,而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均为负增长。另外,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70%,到2021年为77%。
     
      根据美国合众社当地时间2017年8月7日报道,益普索公共事务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27个国家中,7个国家超过一半的国民对国家目前的状况持积极态度。其中,美国排名第十,只有43%的受访者持积极态度。而中国排名第一,有8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国家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到2022年,根据美联社联合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当地时间6月29日发布的民意调查,8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美国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只有14%的人认为美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学教授吴志明在2020年4月武汉解封后不久,与中国大学师生合作,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网上调查。他们就中国民众对乡、县、市、省和中央——这五个不同层面的政府的信任度,调查询问了19816人。数据显示,中国民众对县级、市级、省级和中央政府的信任比例,较2018年均有所提升,分别达93%、94%、95%和98%。
     
      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2022年6月,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举行。对话会上,印尼国防部长普拉博沃表示,中国是“反帝运动的先锋,一直是印尼的好朋友”,“相信中国会以他们的智慧和仁爱担当责任”,最后呼吁各国“尊重中国复兴”。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而一些国家政治经济持续混乱、国际影响力日益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不是反思自身,而是妄想通过在思想、文化、舆论上抹黑我国来摆脱困境。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具有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等内在特征和品格,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必将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引领时代潮流、添彩世界文脉,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北京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把北京建成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它的城市文化发展对于全国文化发展有着难以比拟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早在2016年,北京就针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了首个五年规划,即《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对于2016—2020年北京文化中心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2020年4月9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北京未来16年乃至30年的发展进行了长周期科学谋划,明确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举措。4月10日,又正式出台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主要依据2020年4月发布的这两个文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规划》。
     
      (一)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对标对表中央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要求,按照中央对首都文化建设的安排部署,做到“三个结合”,即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与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增进人民群众文化福祉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繁荣兴盛新时代首都文化。
     
      1.战略定位
     
      第一,发挥凝聚荟萃功能,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第二,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推动文化共同繁荣。
     
      第三,发挥创新引领功能,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第四,发挥传播交流功能,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第五,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好地融入和支撑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首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势能。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更好地满足中央单位文化需求,助力各省区市文化发展和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北京篇章。
     
      2.发展目标
     
      基本目标是,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3.发展格局
     
      第一,坚持“四个文化”基本格局。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这“四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首都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
     
      第二,坚持“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奋力开创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
     
      1.高举思想旗帜,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第一,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教育。
     
      第二,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第三,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
     
      第四,筑牢首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防线。
     
      这里重点说一下第三点。《规划》指出,持续推动首都新型智库建设,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首都新型智库体系。2021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显示:中国有8家智库连续三年入选全球百强智库榜单,其中有7家来自北京。2022年6月29日,浙江大学信息资源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小组发布《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2021》。其中,从中国智库榜单来看,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29家智库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工程院名列前三。从高校智库建设来看,前十名中有7家位于北京,分别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可见,北京的智库建设水平很高。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首都新型智库建设。
     
      2.坚持贯穿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
     
      第一,持久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高地。
     
      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第四,形成比学赶超、争当先进、榜样辈出的生动局面。
     
      3.注重立德树人,构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区
     
      第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第三,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4.强化实践养成,打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一,实现精神文明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其中,《规划》提出了一个重要指标,即:到2035年,力争主城区全部进入全国文明城区行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区10个以上、全国文明村镇170个以上、全国文明单位560个以上、全国文明校园30个以上、全国文明家庭50个以上。
     
      第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规划》指出,出台《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推进、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引导和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树立文明标尺,培育时代新风。
     
      第三,让志愿服务闪亮京城。《规划》在这里也提出了一个具体指标,即到2035年实名注册志愿者与常住人口比值达到0.22。
     
      5.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氛围
     
      第一,构建弘扬主流价值的现代传播体系。
     
      第二,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第三,创新社会宣传。
     
      第四,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里重点讲一下“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里讲到了什么是同心圆,也提到了要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三)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1.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强化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
     
      什么是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由钟鼓楼贯穿至永定门,约7.8公里。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其他建筑物亦位于此条轴线上。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轴线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周礼·考工记》记录了营造国都的规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北京城就是按照这个布局建造的,两侧的布局、城市功能延伸,都与中轴线有关。由此,我们看到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各种坛庙建筑物,如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等。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
     
      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中轴线?中国自古尚“中”,“中”字在其诞生伊始,便被赋予了天人合一、居天地之中的神圣意义。由此产生的文化向心力、大一统国家的愿望,从古至今都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因此,“中国”也有“中央之国”之意。
     
      孔子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中庸”既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也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各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正如《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庸”不是平庸、庸碌、无所事事、和稀泥,而是使事物、组织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处于和谐状态,使其内在机制充满活力,各种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可见,中轴线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而且,这三大殿都位于中轴线之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彰显了对“中”的期许。
     
      2022年5月25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目标为中轴线申遗保护,保护区域分为遗产区和缓冲区。
     
      《规划》在这一部分提出三个要求和举措,即:
     
      第一,做好中轴线整体保护利用;
     
      第二,展现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增强中轴线国际影响力。
     
      2.保护历史文化底蕴,留住老城乡愁记忆
     
      第一,加强老城整体保护。按照“一街一策”要求,精心打磨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具体是: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雍和宫-国子监文化精华区、张自忠路北-新太仓文化精华区、张自忠路南-东四三至八条文化精华区、东四南文化精华区、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皇城文化精华区、天安门广场文化精华区、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南闹市口文化精华区、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区、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天坛-先农坛文化精华区。
     
      第二,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第三,激发老城内生活力。《规划》提到“积极探索‘共生院’等发展模式”。什么是“共生院”?就是通过对腾退院落改造,既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又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居民共生、建筑共生、文化共生。
     
      3.弘扬老城文化价值,彰显古都魅力
     
      第一,挖掘老城文化内涵。
     
      第二,打造汇聚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馆群。
     
      第三,加强老城文化传播的科技支撑。
     
      (四)依托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交融的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要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的整体保护格局,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1.传承千年运河,滋养流动的精神家园
     
      第一,构建“一河两道三区”发展格局。“一河两道三区”中,“一河”是大运河,“两道”是全线滨河绿道及重点游船通航河道,“三区”是大运河文化展示区、大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
     
      第二,系统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完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清单,系统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工作。
     
      第三,营造蓝绿交织生态文化景观。什么是蓝绿交织?最直观的是,从航拍来看,大运河通州段两岸,绿色的树木与蓝色的河水交织。
     
      第四,打造文化旅游魅力走廊。《规划》指出,做好“三庙一塔”周边风貌管控,优化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品质,积极创建集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的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景区。“三庙一塔”景区是国内唯一的三教合一建筑群,也称“三教庙”,指的是:儒家学府文庙、佛教佑胜教寺、道教紫清宫和燃灯佛舍利塔。据考,燃灯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而紫清宫建于明代中期,三教和谐共存了400余年。
     
      第五,编织协同发展文化纽带。《规划》指出,加大与天津、河北的工作对接力度,共同加强大运河京津冀段遗产保护,加快梳理大运河历史文脉。
     
      2.守护万里长城,传承中国精神
     
      第一,弘扬长城精神。长城精神是指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众志成城、坚韧不屈、自强不息、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伟大精神。
     
      第二,构建“一线五片多点”空间结构。“一线五片多点”中,“一线”就是以长城墙体遗存线为保护主体,“五片”就是打造沿河城组团、居庸路组团、黄花路组团、古北口路组团和马兰路组团等五个文化精华展示核心组团,“多点”就是对长城沿线卫城、所城等指挥中枢及关口、城堡、堡寨延续至今的村镇进行系统保护。
     
      第三,加强长城遗产保护。
     
      第四,打造“生态长城”。加强生态涵养区的保护,开展长城所依附的山川河谷环境生态修复,保障长城文化带的生态环境安全。
     
      3.融会一山一水,彰显西山永定河文化魅力
     
      第一,构建“四岭三川一区两脉多组团”山水格局。其中,“四岭”就是大力推动北京西山四道山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三川”就是保护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生态环境;“一区”就是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两脉”就是结合西山、永定河生态环境,构建由重要文化遗产串联的文化脉、生态脉;“多组团”就是打造一批有历史底蕴、有绿水青山、有乡愁记忆的生态文化组团。
     
      第二,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根据《规划》,西部以香山、北京植物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处公园为基础,建设生态休闲游憩区;中部以颐和园、圆明园为载体,以文化为主导功能,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示范区;东部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为载体,以教育和文化为主导功能,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区。
     
      第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要精心保护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推动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东胡林人遗址、窦店土城遗址、金陵遗址和潭柘寺、云居寺、南海子等重要文化遗产考古与展示。
     
      第四,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2022年5月12日,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全线通水,并与4月全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实现世纪交汇。这是永定河自1996年断流以来首次春季全线通水。
     
      第五,加强文化生态旅游功能。
     
      4.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第一,以关键节点增强城市可识别性。发挥北京拥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优势,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持久魅力。梳理北京70万年人类史、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脉络,挖掘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重要文物遗存遗迹,展现厚重历史,突出文化传承,传递古都韵味。鲜明生动地呈现新中国首都建设的重要印记,推动以新首钢为代表的城市老工业基地转型与复兴,强化工业遗存再利用,融入现代元素,重现发展活力。打造以“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建设智慧、生态、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为首都发展培育新动能。
     
      第二,突出两轴骨架作用。两轴,一个是纵向的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传统中轴线注重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完善空间秩序,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中轴线北延线着重强化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交往、国家体育文化功能,提升国际影响力。中轴线南延线以中轴-南苑、大红门区域为核心,推进功能优化和资源整合,将南五环区域打造成国家文化、国际交往功能区,建设城市南部国际交往新门户。
     
      另一个是横向的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重点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体现长安街秩序性与人民性,重点管控沿线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保持严整有序的建筑界面与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展现宏伟庄重的大国首都形象与礼仪姿态。以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地区为重点,优化中央政务环境,高水平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以北京商务中心区、使馆区为重点,提升文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景观大道,提升城市东部地区综合功能和环境品质。
     
      第三,打造城市整体文化景观格局。重点建设老城文化景观区域(老城)、三山五园文化景观区域(三山五园地区)、长城文化景观区域(长城北京段)、大运河文化景观区域(中国大运河北京段)、京西文化景观区域(京西古道)、燕山文化景观区域(明十三陵、银山塔林、汤泉行宫等)、房山文化景观区域(房山文化线路)、南苑文化景观区域(南苑及南中轴森林公园地区)、国际文化景观区域(北京商务中心区及三里屯地区)、创意文化景观区域(望京、酒仙桥及定福庄地区)等十片重点景观区域。
     
      第四,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样本”。
     
      (五)铸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高峰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1.勇攀文艺创作高峰
     
      第一,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和创作导向。
     
      第二,抓好文艺创作统筹规划。
     
      第三,提高文艺品牌影响力。
     
      2.实现文艺全面繁荣
     
      第一,提升文学创作水平。
     
      第二,打造文艺繁荣兴盛的“百花园”。
     
      第三,推动网络文艺成为北京文化生活新天地。近年来,网络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社会的文化生态,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所以,我们要推动网络文艺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网络文艺作品质量,让网络文艺成为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
     
      3.打造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环境
     
      第一,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倾向。《规定》指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泛娱乐化、泛物质化倾向,坚决治理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跟风抄袭等问题,规范文艺市场秩序。
     
      第二,构建有利于出精品的平台机制。
     
      第三,建立科学客观的文艺评论评价体系。
     
      (六)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建成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完善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第一,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规划》指出,充分发挥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国字号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重点推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北京市文化中心、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北京歌剧舞剧院、南部演艺中心、亦庄文化演艺中心等重点项目。依托北京世园会园区、冬奥森林公园等重大赛会活动载体拓展公共文化服务。
     
      第二,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指出,引导新建大型文化设施向回龙观天通苑等人口密集地区及文化设施薄弱地区布局。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高到0.45平方米。
     
      第三,统筹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规划》指出,提升国有博物馆策展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用好民间博物馆、私人博物馆,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
     
      2.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
     
      第一,培育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规划》指出,引入竞争机制,适度增加社会委托运营、民办公助、文化基金、文化消费券、政企补贴合作等供给模式创新,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
     
      第三,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对接机制。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
     
      第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第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应用场景。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第一,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
     
      第二,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北京要大幅提升北京文化产业在设计、影视、演艺、音乐、网络游戏、旅游、艺术品交易、会展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建设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文化辐射力广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1.建设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创意中心
     
      第一,建设设计名城。发挥北京文化底蕴深厚、设计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建设顶级设计团队集聚、高端设计节展赛事汇聚、顶尖设计新品首发活动云集、世界知名时尚产品汇集的设计名城,迈入国际一流设计方阵。
     
      第二,建设影视高地。发挥北京在影视创意策划、创作生产、宣传发行、传播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成影视工业体系发达、人才云集、精品荟萃、技术领先的影视高地。
     
      第三,建设演艺中心。推动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原创戏剧策划创作,延伸演艺产业链,推出沉浸式、互动式等演艺业态,形成经典剧目荟萃、国际演艺节展汇集、国际知名大师云集的演艺发展格局,建设演艺中心。
     
      第四,建设音乐城市。持续发挥北京在音乐创作、编辑制作、视听传播、版权交易、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国际领先的现代音乐产业体系和传播体系,将北京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城市和华语音乐全球中心。
     
      第五,建设网络游戏中心。北京的网络游戏做得还是不错的,所以未来,北京要加快建成产业体系健全、要素市场完善、营商环境一流、产业链条完备的网络游戏中心。
     
      第六,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第七,建设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快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小镇和艺术品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嘉德、保利、瀚海等一批拍卖企业做强做大,支持燕京八绝等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和北京工美集团、荣宝斋等老字号提质升级。
     
      第八,建设会展中心。完善产业链条,集聚产业资源,云集品牌活动,将北京打造成为市场竞争力强、策划策展水平高、产业带动面广的会展中心。
     
      2.构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一,培育一批实力强劲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
     
      第二,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策划推出“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品牌,打造夜间文化消费业态。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创市集等惠民文化消费活动,培养文化消费理念,提升文化消费能力。举个例子:伍德吃托克是一种新的商业形态,被称为艺术仓库市集。2020年8月7日—9日,在北京隆福寺室外广场举办了一场以“国潮书市”为主题的伍德吃托克市集。现场汇集了24家出版书店和工作室、70多个青年独立品牌好物、31家甄选优质人气美食,全场销售额超过200万。
     
      第三,加强版权保护利用。
     
      第四,优化文化市场环境。《规划》特别提出,要保持营商环境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从2017年和2020年的“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来看,2017年北京以88.5分排名第四,2020年以86.33分排名第二。
     
      第五,推动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3.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第一,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
     
      第二,提高金融对文化的支撑作用。
     
      第三,彰显“双奥城市”品牌魅力。
     
      第四,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文化与农业相融合,同时推动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影视、出版、演艺、游戏、会展产业与科幻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与高端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第五,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贯通发展。
     
      (八)建成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世界旅游名城
     
      1.构建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体系
     
      第一,传承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资源。
     
      第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指出,围绕以北大红楼及其周边旧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文化资源,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代表的抗战主题片区文化资源,以香山革命纪念地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文化资源等红色资源,策划设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第三,挖掘提升京味文化旅游资源。
     
      第四,用好创新文化旅游资源。
     
      2.建设国际化旅游服务设施
     
      第一,推动旅游住宿设施精品化。
     
      第二,实现旅游交通设施便捷化。
     
      第三,促进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国际化。《规划》指出,完善多语种旅游指南、交通地图、旅游应用软件、城市中英文标识标牌,在酒店和餐厅推行多语种菜单,实现公共交通英语报站全覆盖。
     
      3.培育高质量旅游产业
     
      第一,打造首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一方面,打造更多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旅游经济平台,培育一批有广泛知名度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另一方面,到2035年,旅游消费占全市总消费比重超过30%,北京入境游客数量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其中国际政务、商务和会议游客占比不低于50%。
     
      第二,成为全球旅游新理念新业态的倡导者引领者。未来,北京要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提供更优的“北京服务”;推进旅游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在京制定,形成更多的“北京宣言”;积极践行全域旅游的体制观、资源观、产品观、业态观和发展观,推出体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全域旅游发展“北京方案”。
     
      第三,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文化旅游圈。《规划》指出,精心打造京张、京承、京唐秦、大运河、京西、京雄等六条文化旅游带。加快培育京东休闲旅游区、京北冬奥冰雪旅游区、京西南山水休闲旅游区、京冀长城文化旅游区、“通武廊”大运河文化旅游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津冀旅游集散区等六大跨区域特色旅游协作区。
     
      (九)建设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
     
      要对接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北京故事,把阐释推介当代中国价值贯穿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的方方面面,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窗口,展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良好形象。
     
      1.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
     
      第一,阐释好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规划》指出,大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把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展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积极宣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活动各领域全过程,展示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第二,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规划》要求,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京形成生动实践的故事。那么,如何讲好这些故事?举两个例子,可供北京借鉴。
     
      一个是系列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该纪录片由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两届奥斯卡奖得主柯文思执导,讲述了平凡中国人逐梦小康的鲜活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女卡车司机琳宝的故事。琳宝,名叫张琳,是某物流公司卡车司机,她靠努力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悲惨命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柯文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让(脱贫)这个宏大主题变得人性化,无论他们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还是哪里。一旦电影打动他们,任何情感障碍都能被破除。
     
      另一个是香港媒体人、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无穷之路》主持陈贝儿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作为中国香港土生土长的城市女性,陈贝儿带着好奇、真诚而友善的目光,走进内地6个省份、14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亲眼见证脱贫攻坚成果,并通过镜头将真实故事传递给观众,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内地观众赞誉不绝,香港观众也好评如潮。
     
      第三,展示大国首都良好国际形象。
     
      2.拓展中华文化走出去途径
     
      第一,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平台。一是,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公开演讲、重要会见、接受采访中提出的议题话题,持续深入解读。二是,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其中,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举办为契机,发挥北京“双奥之城”优势,加大对外推广中华文化力度。三是,深化政府间和民间文化交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构建“一带一路”+“友好城市”模式,不断深化文化、旅游、媒体、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对外展示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果。四是,用好海外文化展示平台。比如,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用好“中国馆”“中国之窗”,开展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五是,用好高端智库和国际组织交流渠道。
     
      第二,打造文化传播精品。
     
      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第一,构建多层次多形态的国际传播格局。健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升市属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时,培育中外媒体高端对话交流传播平台。积极组织境外媒体访华团在京参观采访,主动邀请境外主流媒体、华文媒体的名笔、名嘴、名主编、名评论员、网络名人来访,持续打造丝路大V北京行、国际城市媒体北京论坛等媒体合作交流平台。
     
      第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精心选拔优秀编辑记者、评论员、主持人、专栏作者担任国际新闻评论员,培育熟悉国际化运作方式的各类专业人才、复合人才,造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端领军人物,在国际热点新闻评论和各种涉外场合更好发出中国声音。
     
      4.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
     
      第一,优化对外文化贸易布局。
     
      第二,增强文化走出去企业竞争力。
     
      最后,加强规划实施保障。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文化协同创新机制,凝聚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强大力量。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打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落实好监测考评制度,为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提供强有力支撑。
     
    (莫林虎: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