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权:我国绿色循环经济治理及宏观质量

                            
    0

    时间:2022-04-27  来源:新华网


  •   一、绿色循环经济治理的意义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频发,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依然严重。此外,2020年,世界还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以上问题说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地球的开发与破坏,已致地球不堪重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第一个阶段”的发展中,还包括“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具体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通过“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三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指出,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1年9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视频形式出席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李克强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面对全球自然环境治理的挑战,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推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人类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让绿色低碳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们要从“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七个方面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此外《意见》还指出,我们要“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们知道,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绿色是核心,循环发展是基础,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决条件。
     
      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治理问题比较严峻,所以,我们要坚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和绿色实体经济。尤其是农产品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与治理对我国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机遇,科学、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破解问题。
     
      二、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绿色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关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循环经济的研究与治理极其复杂,为破解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济学分析。
     
      (一)机理分析
     
      1.因素。我们基于文献、理论与实际分析发现,影响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分为内外因素,以及因素的变化,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信息、知识、数据、行为、制度、政策、文化等。
     
      2.机制。我们需要分析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绿色循环经济的影响。基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不同核心利益关系,我们要进行不同情景状态下的博弈分析。同时,我们还要让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个人进行有机结合,关注并把握发展与保护、效率与公平,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机制,以及社会组织与个人协商机制的协同作用。
     
      (二)时空分析
     
      1.时间。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时间刻度及时间差异性。时间是记录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记录器”,在研究解决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需要时点或时期状态的选择,这是为了平衡短期与中长期的利益关系。
     
      2.空间。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还包括空间载体和空间静态差异性。空间也是记录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状态和趋势的“记录器”,在研究解决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时,需要空间状态的选择,既平衡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微观中观与宏观的利益关系。
     
      (三)文化分析
     
      1.行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但是人的工作是有成本的,这里需要权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因此,在研究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生活、生产、生态,还需要关注人的需求、创新,以及人与人、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研究人的思维,以及人的理性与非理性行为,利己与利他行为时,需要关注影响人的行为的内外部、主客观因素,及其形成或决定机制。
     
      2.价值观。在市场机制、调控机制、社会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因为,从价值需求方面看,文化、经济、产业、产品是绿色循环经济系统中的重要内容,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社会价值方面看,我们营造文明进步的就业观、环境观、消费观、财富观、幸福观有利于平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3.道德。基于法律法规、市场规则、经济制度与政策,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我们提倡人们提高自身修养,关注发展与排放,关心生态环境,关爱公益与弱势群体,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与文化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四)科学分析
     
      1.概率。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我们会遇到“蝴蝶效应”“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等不确定性。因此,即便人们对复杂绿色循环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认知具有局限性,但是由于概率的存在,人们是可以把握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洞悉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
     
      2.统计。统计学是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人们无论从理论或者实际出发,都需要统计学,恰如数学是科学中的科学,统计学是数学的奥义。
     
      3.模型。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复杂性,我们需要复杂的经济模型才能进行详细分析。
     
      4.计算。当前,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提供便利。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可以让我们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通宏洞微。
     
      5.其他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复杂系统科学等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均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前景。如,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学推演探求宏微观经济规律,尤其是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绿色循环经济治理
     
      (一)绿色循环经济的特点
     
      1.绿色循环经济的悖论性。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会增加成本,导致利他不利己的情况发生。
     
      2.绿色循环经济的共生性。人类共同的家园是地球,拯救地球是人类共同的义务与责任。
     
      3.绿色循环经济的多主体差异性。区域、产业、企业、家庭与个人都有巨大的差异。
     
      4.绿色循环经济的多主体利益博弈性。在分析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主体时,我们发现它们的利益诉求差异巨大,在我国尤其明显,此时我们需要各主体相互尊重、合作竞争才实现共赢。
     
      5.绿色循环经济的综合平衡性。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个人这些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进而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
     
      6.绿色循环经济的客观与主观性。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治理中,我们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7.绿色循环经济的数字化差异性。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治理中,我们的区域产业、企业在宏观质量工具的使用与发挥上还有巨大差异。
     
      (二)绿色循环经济治理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对人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的贡献,也是实现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治理的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腊语“引领导航”一词,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指的是在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
     
      在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对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
     
      治理的四大特征:1.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是以调和为基础。3.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4.治理并不完全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而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
     
      我们认为,治理可以理解为管理,包括制度的引导、文化的服务等。虽然治理可以理解为管理,但不等同于管理。为什么?第一,对于企业,管理要创造效益,但治理不直接创造效益,而是创造效益的保证。可见,管理追求的是效率,治理追求的是有序、健康、平衡和可持续。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体系,同时还需要一套治理体系。第二,管理具有强制性,而治理有强制性的一面,也有引导服务性的一面。第三,治理的主体与机制不同于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一个授权从事相应管理工作与职能的有形的部门、机构、组织、企业,而治理的主体包括个人、社会组织。第四,治理的对象选择不同于管理。管理的对象偏重市场与政府管理机制下的事物,而治理偏重于非市场机制下的公共公益事业。第五,治理不同于监管。监管是对管理、治理实施过程行为与效果的监测与评估。
     
      绿色循环经济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与努力,
     
      (三)区域分级治理框架
     
      面对复杂的绿色循环经济治理,以及我国区域差异巨大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区域分级治理的思想与框架。
     
      1.治理理念。绿色循环经济的治理难度很大,所以,我们提出在尊重客观规律与现实差异基础上,进行区域分级共生治理理念。这个理念包含几个“意识”。
     
      第一,全局意识。在绿色循环经济治理中,国家利益应摆在第一位,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补偿机制,给予局部适当补偿。
     
      第二,合作意识。我们要提高合作意识。
     
      第三,兼顾意识。我们要兼顾发展与保护、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不同区域、产业、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进而解决信任不对称性问题。
     
      第四,共生意识。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同区域、产业、企业能力与作用不同,但它们都是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的因素。
     
      第五,分级意识。我们要规避零和博弈,从区域分级的角度开展绿色循环经济合作发展。
     
      第六,自然意识。比如,我们在治理河流时,切忌人为任性筑坝,应尊重生态规律。
     
      第七,文化意识。在区域、产业、企业的合作中,我们要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进而追求求同存异的文化。
     
      2.治理要素。落实绿色循环经济的治理理念,需要把握以下治理要素。
     
      第一,区域。如,技术、贸易、资源、政治、地理等连接区域。
     
      第二,产业。绿色循环经济的载体是产业。
     
      第三,共生。如,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的和谐共生,人与家庭、企业、产业、社会的和谐共生。
     
      第四,分级。分级可以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五,技术。包括绿色、低碳、有机、环保、循环、可持续等技术。
     
      第六,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指非技术的软环境。
     
      第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团体,以及家庭和个人等。
     
      第八,制度。要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科技、人才、资金,以及制度与文化等服务。
     
      第九,博弈。在不同利益主体竞争合作时,需要通过协商、谈判,尤其对弱势主体要给予适当补偿。同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对博弈的影响,我们采取三方博弈,通过分级实现共赢。
     
      第十,选择。选择区域共生、分级区域治理。
     
      3.治理环境。虽然政府在公共事业治理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但其他非政府主体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治理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是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责权界定。为此,在实施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分级治理中需要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治理环境包括治理硬环境和治理软环境:第一,治理硬环境,包括在治理中的检验、检测、测试,以及追溯技术手段、工具与方法;第二,治理软环境,是要正确把握各治理主体的责权。
     
      (四)治理模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贡献。
     
      2016年,以“党政同责”为抓手、立足于城市群及流域治理、以区域联防联控模式为核心、以中央环保督察与地方多层级环境锦标赛有机结合的“双支柱”环保治理机制为保障的治理模式初步形成。
     
      环保治理涉及政府、组织、市场、企业,以及社会、家庭、个人,还涉及发展美好生活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制度、政策、管理、文化等诸多因素。所以,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切记不能为实现指标大搞形式主义,而是需要营造良好的治理环境和营商环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采取区域分级治理,以及短期与长期治理的方式。
     
      1.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适应中国传统和现实国情,是符合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创造性成果。当前,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创新与治理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突破国际合作等。此外,我们还要遵循规律、科学决策、合理选择,把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运用到解决重大的绿色循环经济问题中,如,关注大型绿色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绿色循环经济基础共性关键技术与“卡脖子”技术开发与应用,关注市场监管以及营造绿色循环经济营商环境、治理环境、文化环境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型举国体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在此,要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新型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而使新型举国体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2.区域分级治理。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我们要避免两方零和博弈,发挥三方博弈优势。
     
      3.短期治理与长期治理。当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满足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时,就会产生过度生产、过度排放,这有悖于绿色循环发展。这里我们仅考虑非战争的生产与生活排放。过度生产分为绝对和相对过度生产。绝对过度生产是指为满足人口需求,具备生产准入(环评)资质、生产许可证、符合国际国家产品(服务)质量标准、达到排放标准,且排放监控监督公开的依法经营的生产。相对过度生产则是指打着满足人口需求,或不具备生产(环评)资质,或不具生产许可证,或不符合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或达不到排放标准,或排放监控监督不公开,以及违法添加有害社会和消费者的物质成分等非法经营的生产。
     
      对于相对过度生产,需要实施短期治理,严格执法,坚决取缔。对于绝对过度生产,需要实施长期治理。同时,随着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准入(环评)资质、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等进行低碳节能减排。可见,通过短期治理与长期治理,既能实现治标,又能实现治本。
     
      四、绿色循环经济治理中的宏观质量
     
      对绿色农业及其加工业治理,涉及人们生命安全与健康。基于绿色循环经济区域分级治理,选择宏观质量精准画像进行预测、预警是一种有效的理念、方法与工具。
     
      (一)绿色循环经济治理中的宏观质量
     
      1.质量。从微观看,质量是指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与等级。符合国家标准是对产品质量的最低要求。
     
      提高产品质量需要更多投入与成本,如,技术、人力、资金等。因此,如果提高符合国家质量的标准,企业一方面要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产品的价格也一定会上升。此外,企业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市场有等级议价,否则就会因为监管不力,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另外,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应考虑消费者收入分配,而不是盲目追求产品品质提升。
     
      2.宏观质量。宏观质量可以这样理解,它指行业、产业或区域等宏观层面的质量问题或质量现象。
     
      3.绿色循环经济宏观质量大数据库。绿色循环经济宏观质量大数据库,包括过程数据和市场反馈数据。过程数据利用数字化以及各种检测监管技术,精准记录了绿色循环经济全过程。市场反馈数据利用各种渠道、媒体平台搜集或抽查来自市场的产品。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宏观质量及其精准画像技术与方法进行挖掘分析,进而服务于政府、社会、企业和消费者。
     
      (二)治理中的宏观质量画像与预警
     
      我们通过建立企业宏观质量画像和预警,将全媒体海量碎片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具像化的信息,以便提炼出综合且直观反映企业宏观质量的画像。同时,我们还能实现对行业、产业或区域的质量评估、预测和预警,对促进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精准画像包括定性画像和定量数字画像。如,基于宏观质量大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定量画像,进而可以得到定性画像。为了实现精准画像,我们还需要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进而揭示影响宏观质量的因素,建立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精准画像与指标体系有不同与相同之处,指标体系是精准画像的1.0版,精准画像的精准度与指标体系密切相关。按顺序来看,应该先有指标体系,后有精准画像。但是如果利用大数据进行画像,就不需要先有指标体系,但还是需要从其他渠道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这对于精准画像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在预警中,如果能利用数据与画像进行长期分析,就能发现规律,并依据规律进行量变到质变的预警分析。
     
      (三)基于宏观质量精准画像的农业绿色循环治理大有可为
     
      在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中,人们非常关注生命健康问题。民以食为天,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有必要实施严格的监管与治理。
     
      一方面,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养殖业。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和稳定的气候要素,如果这些农业发展的要素受到人们的破坏和污染,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农业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造过程中,如果使用超标的食品添加剂、染色包装等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这标志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选择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必然的。
     
      当前,我们需要平衡种植业和养殖业,用植物饮食取代动物性饮食。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还有,我国对大豆、食糖、棉花、奶粉、牛羊肉等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所以,我们更应该发展绿色农业。
     
      在未来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安全。我们不仅需要对每一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者或企业的市场资质进行监管,还要对市场中所有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者或企业的整体质量,进行宏观质量监管及精准画像,以便及时发布宏观质量预警信息。这有利于政府、市场、社会、消费者监管,有利于企业对标改进提升质量,最终有利于人民的生命健康。
     
      本期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中央政策解读专业服务机构,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党建专家,法学专家,文化专家等开展中央政策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干部培训,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投资并购,招商引资,公共关系,十四五规划等服务。联系电话:010-6899818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文章、数据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若有疑义,请与本中心联系
民生智库——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Copyright © 2008-2018 京ICP备09033294号-1   
投诉电话:010-68005797 地址: 北京市万寿路甲12号D座7层

二维码